陶渊明在你的眼中是个什么形象? 有点高冷,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位清高的隐者? 有点笨拙,辛勤耕耘的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是一位不太合格的农民? 有点浪漫,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仍旧追求一种诗意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十足的酒鬼,一言不合就喝酒,喝完酒就写诗,所以有了《饮酒二十首》。 这样的一位父亲,是否对孩子不管不问,任由他们肆意成长? 当然不是,他像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 只可惜,这五个儿子不太成器,与陶渊明的期许相差太大。 一气之下,陶渊明作诗一一批评,是为《责子》: 责子 晋·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两句先说自己:我老了,头发也白了,皮肤也不再水润,松垮垮的。(好忧伤)老就老呗,若儿子们都成才,我也没啥好忧心的,关键是儿子“总不好纸笔”,没一个中用的。 接下来,陶渊明捧着受伤的小心脏对五个儿子一一批评指责: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大儿子小名叫阿舒,已经十六岁了,却异常的懒惰,同龄人中几乎没有比他懒的。(二八即十六岁,“匹”字形接近二八的合体)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二儿子阿宣,十五岁了,却不爱读书写文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故以“志学”代十五岁)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阿雍、阿端俩孩子都十三岁了,竟然还不识数。(六加七正好十三)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小儿子阿通,今年九岁,啥也不知道,只一个劲儿地好吃,更不用指望他去让梨了。(孔融四岁即懂让梨,而自己的小儿子九岁只知道找梨吃,对比之后,扎心了)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数落了一番,诗人挺郁闷的,赶紧喝点酒压压惊。 天运如此,光苛责也是枉然。看来,陶渊明还是挺乐观的,儿子们虽不成器,但至少还是健健康康、活蹦乱跳的,也许这是每一个父亲最乐意看到的。 几百年后,大文学家苏轼写过一首《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如今看来正好是陶渊明《责子》诗的潜台词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