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铜墨盒收藏

 萨满巫师 2019-01-25

文房之墨盒

说起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被人们广为熟知,而刻铜文房却鲜有知晓。其中,集书画艺术与雕刻艺术于一身的铜墨盒享有“最后的文玩”之称,在历史上曾经备受青睐。铜墨盒盛行于清中晚期,清末震钧著《天咫偶闻》中记载:“墨盒盛行,端砚日贱。宋代旧玩,不逾十金,贾人亦绝不识。士夫案头,墨盒之外,石砚寥寥。”铜墨盒所受青睐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随着时代的发展,铜墨盒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作为文房收藏的品类之一,铜墨盒仍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铜墨盒从材质上分为紫铜、白铜、黄铜、纯银、黄铜镀银等,也有将紫铜、黄铜、白铜集于一身的“三镶”工艺,其造型有圆形、扇形、方形、古琴形、书卷形等。当时,由于砚台不便于随身携带,铜墨盒便成为替代砚台的重要用具。文人出门时,将墨汁倒在墨盒中的海绵上,需要写字时用毛笔直接蘸取海绵上的墨汁,省去了研墨时间,简便快捷。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笔等更为便捷的书写工具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取代了毛笔,铜墨盒也就渐渐地淡出了历史舞台。

在铜墨盒盛行时期,不少文人雅士、艺术名家不仅喜欢使用铜墨盒,更参与到其创作中。如民国初期,齐白石、陈师曾、姚茫父、金城等书画名家,常赴北京琉璃厂,切磋书画技艺。在尽情挥洒艺术才华的同时,这些书画家还时常为书画店负责人提供刻铜墨盒的画稿。如画家金城与刻铜名手张寿丞就曾合作制盒,金城笔法工细的花鸟的画稿,经张寿丞功力精湛的刀法刻于盒面,诠释出别具一格的金石之味。北京画院相关出版资料显示,张寿丞也曾向齐白石索取画稿,可佐证刻铜文房创制与书画家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又如民国画家陈师曾常将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的画作制于墨盒之上并为其命名,这体现出他对铜墨盒的偏爱。民国名家姚茫父对于墨盒画稿的绘制情有独钟,他与琉璃厂经营印章墨盒店的张樾丞为好友,常合作创制刻铜作品,姚茫父将其对古物古学、瓦当碑帖与佛造像的兴趣与研究融入墨盒画稿中,独具韵味。

与传统书画和古董瓷器相比较,刻铜墨盒在当今市场中仍属小众范畴。然而,铜墨盒却以其质地坚固、造型小巧、画面雅致等特色赢得了一批忠实的收藏爱好者。据了解,自2003年起,这些收藏爱好者自发组织雅集与交流活动并一直延续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