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发展管理上,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故事说如果人们发现开加油站赚钱,犹太人就会在加油站旁边开其他相关服务类的店铺,中国人就会开一家一家的加油站。不管故事到底如何,其实在销售上,这代表了2种思维,即类比思维、第一性原理。 通常,人们在思维上更喜欢做类比性思维,类比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思维和推理方法,是人们解决陌生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举例来说,当《中国好声音》火遍大江南北之时,于是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类比思维出现,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同类节目,这就是典型的类比思维的结果。企业家亦如此,娃哈哈通过联销体模式取得了渠道成功,于是便有众多企业追逐模仿娃哈哈的联销体模式,期待着能够同样取得成功。而第一性原理应用于营销策划,是指运用开拓性、创新性地思维模式来开发首创性工作,以达到常规思维无法正常达成的目标。
显然,众所周知,那些模仿小米做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品牌还没有看到成功的迹象,各种微博还没有哪一个能够表现出追赶或者超越新浪微博的能力,微信同样没有出其右者,娃哈哈的联销体营销渠道模式还没有哪家企业运用得成功,等等。说明一个道理,人们在企业运营思维上,运用第一性原理进行思维的,虽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但成功会来得更快,反之,则基本不会成功。 中国近30年的发展,从简单的模仿到中国制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显然,运用类比思维模式进行企业创新或者营销创新已经属于“过去时”,真正属于“将来时”的思维模式就是第一性原理。
在投资和创业领域,一些人喜欢把美国已经成功的产品或商业模式移植到中国,被称为C2C-CopytoChina。这就是典型的类比思维模式。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企业运营理论体系不甚健全,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我们缺乏基本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思想,采取“拿来主义”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然而,在中国经济进入到由单纯的数量发展进入到“有质量发展”的阶段时,中国经济研究者和企业家就必须转换思维模式,运用第一性原理进行思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