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尚往来 《礼记·曲礼上》: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译文:礼推崇的是有恩惠要报答:如果只讲施恩却不讲报答,这不符合礼的要求;如果只讲报答却不讲施恩,这也不符合礼的要求。 那么,如果遭人怨恨,是不是该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呢? 古人的教导在如今还有作用吗? 当然是有作用的,因为人性是一样的。所以传统文化,都是自古一脉相承。 不信,来看,古圣的教导是不是于今也大有道理。 人性古今同 以怨报怨:《礼记-表记第三十二》上说: 子曰: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 译文: 孔子说:用怨恨去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样人们就会得到惩戒。 看来这招不行,惩戒不是单方面的,大家都会受到惩戒,冤冤相报何时了,这个好理解。 那么: 以德报怨:这是怎么回事呢? 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 译文: 孔子说:用德来回报别人的怨恨,是求苟安息祸的人。 这样看来,以德报怨是有目的的,苟安息祸,难免显得懦弱,原来是有所顾忌或者图谋,也不是正确的解法。 礼不可废 以德报怨连孔子都看不下去,在《论语-宪问第十四》上说: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 孔子说:那恩德来回报怨恨了,那么,拿什么来回报恩德呢? 哎,这是个问题,不能不分好歹啊。咱们现在的人,更不能不分好歹啊。 而且老子也曾经对这个问题做过教导,他也不同意以德报怨: 《老子》79章上说: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译文: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 不应有恨 那么正确对待别人怨恨的方式是什么呢?先说老子,他接下来说: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总而言之一句话:老子认为对待别人怨恨的方式是:心里明白,好好防范,表面上别理他。 我是这么理解的,不知道你怎么想。 再说孔子,他接下来说: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应该拿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拿恩德来回报恩德。 我所理解的就是:为所当为,不要被别人的怨恨影响,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可见以德报怨,听起来是君子所为,多么宽容大气,实际上不是那么一回事,圣人所言极是。 以德报怨并非一种好品质,而更象是一种被迫的策略,比如以退为进。 此心古今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