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名山僧占多”,无僧何来名山?!

 qinhuanwei 2019-01-25

百家号20170921


明朝增广贤文有语:“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后来明末李渔题庐山简寂观对联云: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梄吾道友;世间好话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本人喜好交游,常走出家门,游走各地名山大川。常听到“天下名山僧占多”,俨然普天之下的秀美山川,悉数归佛!

以至于在国内,但凡数得上的那些名山,都有寺庙,都有和尚道士,真的让人怀疑,是不是和尚们靠什么手段,“霸占”名山,才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格局?

有这种想法的人,恐不在少数,实则大谬也。

天下的名山,要说是和尚们“霸占”的,这话非常欠考虑。首先有一点是大家常会误解的——天底下的这些名山,并不是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名山,而是在因为风景、因为人文出名之后,才成为名山的。

在很多荒山野岭还没出名的时候,和尚们要想去“占”这些山头,就不得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披荆斩棘地解决一切困难。要知道,古代的交通十分不便,又没有现代的重型机械设备可以利用,上山下山,还不都得靠两只手?

而和尚们之所以会选择这些当时的荒郊野岭,是有历史原因的。

禅宗六祖惠能,出身贫寒,是来自广东乡下的“葛獠”。当时,禅宗已经显露出自立门户的苗头,而在惠能受五祖弘忍的衣钵之后,惠能的思路很明确——到远离城市的山区去,到山里去建立禅宗自己的根据地。

于是,从唐代开始,一代一代的高僧大德,带领手下的沙弥、僧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迈向被人视为禁地的荒山野岭。在荒山野岭找到栖息之地后,和尚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建起了高大宽广的寺庙,久而久之,山下的信众开始把目光投向山上,知道那里有寺庙,知道那里有朝拜的圣地。

就是这样,一文不名的荒山野岭,经过和尚们的开拓,成了名山。

明代旅行家徐宏祖在其著作《徐霞客游记》里,不止一次提到行脚僧人的事迹,往往是,徐宏祖要去人迹罕至的风景名胜游玩,一路之上只能找僧人同行;而行到半路,又只能止宿寺庙——这种在荒山野岭开拓的精神,恐怕还得首推僧人。

可惜,好事之徒,不问缘由,今日竟然有许多人,以“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俗语为由头,说这好地方都是被和尚们“霸占”的,也真是咄咄怪事。

其实,和尚们在向深山发展之前,也曾一度聚居城市。《洛阳伽蓝记》里记载,北魏都城洛阳城里,共有1367座寺庙!杜牧《江南春》里也说,南朝都城建康有“南朝四百八十寺”。

其实,那时候的寺庙,搭个棚子、有个门面,都可以算一座寺庙。想来也是,古代城市里有城墙,城里建筑的大小肯定受限制,再加上当官的就在边上,时不时就会对寺庙说三道四的。

而在和尚们改变策略向深山发展之后,场地、政策就不再受到严格的限制了。山中无老虎,和尚称大王,寺庙里的事,全部都由自己说了算,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寺庙总有个特点:山里的寺庙,规模远大于城里的寺庙。

依有漏君看,虽然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可大家多不知道,这些山头是在和尚们开山立寺之后,才成为名山的。当初那份筚路蓝缕的艰辛,恐怕作为后人的我们无法想象。

当然,今天“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和尚们也要感谢前辈的高僧大德,正是惠能以来的历代高僧,头脑清醒地将寺庙发展的方向转向深山,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格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