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松学习]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

 影像自由人 2019-01-26

男,56岁。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1天。体检:神志清楚,右侧肢体肌力Ⅰ级、巴氏征(+)。

图1A

图1B

图2A

图2B

图3

图4

影像学报告描述

CT平扫未见异常(未列出)。轴位T1WI(图1A),左侧豆状核后部-内囊后肢局限性低信号(无尾箭头),最大径1.1cm,边缘较清楚。DWI(图1B),病变呈高信号。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均为:左侧基底核腔隙性脑梗死。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约占所有脑梗死的1/5。病因包括穿支动脉的动脉硬化、栓塞、糖尿病、高凝状态、血管痉挛、外伤等。病理学上可见局部脑组织坏死、软化、巨噬细胞浸润、血管出现多种变性。好发于中老年患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约1/5病例呈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症状与病变部位有关,如基底核、内囊区腔隙性脑梗死可致肢体肌力下降或偏瘫、偏盲、面瘫,脑干腔隙性梗死可致脑神经麻痹及多种脑腔隙综合征等。

  CT与MRI均可诊断本病,MRI明显优于CT。如图2,左内囊后肢腔隙性梗死,CT平扫阴性。①部位:常见于基底核、丘脑、内囊、脑桥及放射冠区域,小脑、胼胝体也可发生。②大小与形态:大小为不足1mm至15mm,一般为10~15mm,最大者可达20mm。可呈圆形、椭圆形、条状及楔形,一般无占位效应。如图3,CT轴位平扫显示右侧豆状核腔隙性梗死,呈楔形(无尾箭头)。③CT平扫为局限性结节状或条状低密度灶,急性期边缘模糊,随后逐渐清楚,密度降低,1~2周时可因水肿消失及巨噬细胞等所致的模糊效应而显示不清,至4周左右密度接近脑脊液。增强扫描,于3天后至1个月均有强化,呈均匀性或斑片状强化。因颅底伪影较明显,CT难以显示脑桥与延髓腔隙性梗死,此时若有相应临床表现,应行MRI检查。如图4,矢状位T2WI显示脑桥腔隙性梗死(无尾箭头)。④MRI典型表现为局限性T1WI等或稍低信号及T2WI与FLAIR高信号灶,扩散成像表现为DWI高信号及ADC图低信号,代表细胞毒性水肿,如图2A,左内囊后肢腔隙性梗死呈高信号(无尾箭头)。图2B,ADC图为低信号。DWI为本病最敏感的检查技术,据动物实验研究,缺血后30分钟内即可见扩散受限。晚期局部形成脑软化,各序列信号接近脑脊液,并在FLAIR序列上显示灶周胶质增生所致的高信号。⑤灌注成像显示局部低灌注,有助于推测病变有无半暗带。⑥MRA、DSA较少用于本病评价,因其难以显示基底核等部位的穿支动脉,但有时可见较大脑动脉,如大脑前或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局限性狭窄。

鉴别诊断

  主要是其他累及脑深部的局限性病灶。①脑出血后软化灶:MRI可见含铁血黄素所致的低信号。②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病变为多发性,典型者与室管膜垂直,激素治疗有效。③脑囊虫病:常为多发,影像学见到头节及钙化,实验室检查可确诊。④血管周围间隙:一般无症状,常为两侧对称性,MRI各序列信号近似脑脊液,无扩散受限。

小结

  腔隙性脑梗死具有典型部位及相应临床症状,CT与MRI为局限性低密度及异常信号,DWI显示扩散受限,诊断不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