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对古代礼仪持什么态度?

 liuhuirong 2019-01-26
《论语》感悟(一七四)
文/王营

原文: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9.3孔子说:“用麻来织礼帽,符合礼制,今天大家都用丝织,节俭,我跟随大家。堂下作揖,符合礼制,今天大家都改在堂上,傲慢,虽然违反大家,我还是坚持堂下。”
感悟:本章反映了孔子对待古代礼仪的态度。孔子认为,在遵从古代礼仪的问题上,要把实情与原则相统一、本质内容与表面形式相统一;既要有从众的一面,又有有违众的一面。就君子而言,从众意味着不脱离现实人生,违众则意味着超越世俗现实。礼的真正持守,应该把适当权变与坚持统一结合起来。 
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 程颐认为,在对待礼仪的问题上,如果违反礼仪没什么危害,反而有好处,那么礼仪可以从众;反之,如果违反礼仪会扰乱纲常,即使违背了大家的习惯,也要遵循礼仪。
孔子所坚持和坚守的,是礼仪这一外在表现形式所包蕴的内在核心价值,也就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即礼仪所蕴含的理性意义和人的内心情感,至于外在的繁文缛节,如果不损于礼的本质,能简则简。在《八佾》篇中,孔子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父母的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甚至请歌舞团助兴,这与孝子失去亲人的痛苦心情并不协调,本身就违背了礼的精神。但是,孝子在丧事上应尽的跪拜、磕头等礼节却一样也不能少。
这使我想到当今许多学校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有的学校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全体学生在操场上给全体教师行跪拜礼,这样的仪式有必要吗?随着时代的发展,跪拜的礼节早已废止,学生只要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师,哪怕送一张亲手制作的贺卡,或者一句温馨的祝福,都足以表达这种感情,何必非要让学生双膝跪地,行跪拜礼?有的学校虽然讲究这些礼节,反而却在应当重视的礼仪上省略了,比如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很多学校不举行,或者举行的时候,对学生要求不严格,当国旗升起的时候,本该让学生停止一切活动,对国旗行注目礼,但此时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三三两两打闹,干什么的都有,一点也不严肃,这样的仪式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吗?
前段时间有报道称,百余名小学新生在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前“开笔破蒙”,通过向孔子像行礼、诵读《论语》、学写“人”字、朱砂开智、聆听师长寄语等,宣告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用“开笔礼”,作为学生人生的第一课,笔者颇为赞同,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开笔礼,还需要具有仪式感的成人礼、毕业礼、开学礼、升旗礼……。这样的仪式,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对学生心灵也是一次洗礼。在仪式场景下,尊敬师长、开启智慧、学会做人等美好寓意和期望,在学生心目中得到了强化和暗示,有利于学生将这些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无论是古代礼仪,还是现代礼仪,仪式对人的感染和教化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仪式的举行不在于环节的繁简,而在于其所产生的仪式感。现代学校教育中也存在一些仪式,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等,但大都以领导讲话为主,形式单一,缺乏仪式感,导致其教育意义有限。仪式应当营造特定的氛围,每个环节都应有特定的含义,而这种含义的表达需要场景设置、音乐、主持词、特定的活动环节、全场互动等来协调完成,一昧地简化环节,或者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都有损于礼仪的仪式感,这样仪式没有什么教育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