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八章第三节

 轮扁堂 2020-04-23

第三节

故事正解

郭威遗诏丧俭

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在位4年,由于出身寒微,“衣敝不能自庇” ,故而为帝之后,关心民间疾苦,崇尚俭朴节约。一次他对宰相王峻说:“我在穷苦中长大, 碰到机运当了皇帝, 不敢重敛百姓以豪华自己。” 他平生节俭,从不浪费,临终下诏云:“我死,当衣以纸衣,殓以瓦棺,尽速营葬,勿久留宫中。墓不用石,以砖代之。勿修下宫, 勿置守陵宫人,勿做石羊、石虎、石马。只需立一石碑, 上刻大周天子之名:平生爱俭素,不得奢侈也。”

问题讨论:

(1)这个案例体现了《论语》中什么思想?

(2)礼的传承是什么样的?

孔子认为礼是如何传承的?

1、礼的传承

原文: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①因于夏礼,所损益②,可知也;周③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①殷:商朝,指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②损益:增减。③周:商朝接下来的一个朝代,夏商周是孔子眼里古圣贤汇聚的时代。

语译:子张问:十世以后您能知道是怎样吗?孔子说:殷朝的礼仪起源于夏朝的礼仪,增减了什么可以知道。周朝的礼仪起源于殷朝的礼仪,增减了什么可以知道。后来都是继承周朝的礼仪,即便经过百世也一样可以知道。

解读:子张发问道,你怎么知道,以后的状况呢?十世这里应指很长时间,百世则指千秋万代之后。中国的“世”应为“代”,一般指30年左右,现在一个世纪是100年,佛学的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就更久远了。孔子告诉他怎样考之未来的道理:“其所由来者渐矣”——事物的发展不是突变,而是一点点遵循一定的规律逐渐演变的,“学诸往而知来者”——通过学习历史、学习经验教训,能了解过去,凭借智慧就能推知未来,也即“温故而知新”,这些都是为政者的学问。  

2、礼的根本是什么?

原文: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②!礼,与其③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④也,宁戚⑤。  

注释:①林放: 姓林,名放,字子上。鲁国人。一说,孔子的弟子。②大哉问: 感叹句,意思是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③与其: 连词。在比较两件事情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的时候,“与其”用在放弃的一面。后面常用“毋宁”、“不如”、“宁”相呼应。④易: 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⑤戚: 心中悲哀的意思。  

语译: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解读: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附赠多闻  

1、礼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语译:子夏问孔子说:美丽的笑容真好看啊,漂亮的眼睛黑白分明,波光流转,把洁白的面容打扮得绚丽多彩,说的是什么呢?孔子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才可以描绘出美丽的图画。子夏说:礼是不是也建立在'义以为质'的本性之后呢?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与子夏谈论诗经的问题了啊。

解读:子夏之所以能成为孔子之后,传播儒学的重要人物,就在于子夏也是独立思考,而且不囿于老师的教诲,能做到当仁不让于师。所以孔子认为子夏能够启发他的心智和思想。

天生丽质,才有机会绚,所以孔子说绘事后素,绘画的能力在素色底子上得以施展。而子夏有发展的眼光,谈到了礼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之上。这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孔子不无赞赏地说:起予者商也。

2、如何践行“礼”

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语译: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侍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