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华夏之根”的山西运城是中华民族祖先最早聚集生活的地方,境内文化底蕴极为丰富,素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始建于公元前113年的后土祠位于运城市万荣县的黄河岸边,是全国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庙。 上古时期,祭祀和战争是人们最重视的两件大事,《左传》中有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相传轩辕黄帝平定天下后,曾在此扫地设坛,祭祀后土地母。后土祠里至今仍供奉着一块刻于明代的“轩辕扫地之处”石碑。 后土祠内一共有3个戏台,山门后的过亭台与东西两侧的道家台、佛家台形成“品”字形格局,在全国堪称独例,极为珍贵。每年后土圣母诞辰之日(农历三月十八),三个戏台同时上演《三娘教子》,分别为蒲剧、秦腔、豫剧,极为精彩。 也许因为后土祠是一个以母为尊的祠庙,院内的两株千年古树龙凤柏,凤柏长势明显旺于龙柏,人们在古树四周系上红飘带祈求龙凤呈祥,家和业兴。龙凤柏两侧的东西五虎殿内分别供奉着五岳大帝和关羽、张飞等蜀汉五虎将。 五虎殿前的楹联为:“岳府称大帝、脽宫为御林。”即使威严尊贵如关圣大帝和东岳大帝,在此也只能受遣于后土圣母。殿前精美的“降龙”石柱年代十分久远,相传黄河里一条“黄龙”经常造成洪水泛滥,于是后土圣母便将黄龙降服在石柱上。后来人们在此修建了后土祠。 主殿内供奉着端庄肃穆的后土圣母像。自轩辕黄帝“扫地祭祀”之后,尧、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均在此举行祭祀活动。从汉代至宋代更是形成制度,历朝皇帝先后24次到此祭祀。明清时期由于路途较远,便从这里取土修建了北京天坛。 位于后土祠最后的秋风楼凭河而立,高达32.6米。公元前113年秋,汉武帝刘彻在此欢宴群臣,慷慨高歌写下了“秋风辞”,秋风楼也由此而得名。此外,楼内还保存有极为罕见的宋真宗亲自撰写并书丹的《汾阴二圣配飨铭》石碑。 据记载,北宋时期的后土祠面积为633859.29平方米,超过了北京故宫,而且建筑结构复杂严谨,木雕刀法精湛,花鸟草虫、飞禽走兽无所不包,素有海内祠庙之冠、华夏根祖文化之源的美誉。假如有机会的话,您也不妨来这里走走转转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