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南京有这么多王安石的故事,真好!

 程穆泽 2019-01-26
2017-10-16 阅读1.0万

近年来,我在业余时间,开始寻访南京一些遗存的历史古迹。例如会在明故宫遗址上盘桓,会在午朝门遗址公园里触摸方孝孺头撞的那块血石,会去雨花台探访方孝孺的陵墓;也会在哪个黄昏去乌衣巷,感受一下当年王谢门前的车水马龙;甚至会在初春的一天,登上台城,吟诵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诗句。但是,中山门附近的王安石故居,我却一直没有瞻仰过,因为至今没有对外开放。


都说年老的人喜欢读史,喜欢看古迹听古音念旧人。一个人开始偏爱历史,或许是心中有了沧桑,通过对历史长河的旁观和远眺,寻找自己心灵的知音,做一次怀古式的单向沟通。历史虽然回答不了我们到底是谁、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深沉问题,但是,可以让我们的心有个暂时的寄托。泰戈尔说过:“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来自那空白深处。”历史也和音乐一样,在生命的得失悲喜之中,会化作一个个音符,在内心律动跳跃,或浅浅低吟、或放声高唱、或歇斯底里……一定会有一曲能切合你的心境,瞬间将生活中的琐碎之事与内心的烦忧,丢弃在风中,飘散得无影无踪。


譬如我读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就会有“不知有元,无论明、清”的穿越感。

曾经也在一个晚秋时节,登临钟山,天气初肃。远观玄武湖,“澄江似练”;近看紫金山,“翠峰如簇”。虽然已经不见了“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但也如王安石当年那样,“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不同的只是,我谩嗟的是个人荣辱,王安石兴叹的是国事的兴衰。“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秋日晚暮,依然江山如画。过去的都会过去,伤怀吊古,常常陡剩情怀而已。


王安石晚年在南京,与苏东坡曾经有过一次相聚。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苏东坡是反对变法的。元丰二年(1079)七月,苏东坡因为那个著名的“乌台诗案”,被人陷害关进了御史台监狱,本来这事很严重,因为缉拿苏东坡的逮捕令是宋神宗亲自签署的,很有可能被砍头。然而,结果却并无大碍。据传,苏东坡死里逃生的原因之一,是被过去的政敌王安石搭救。所以,当苏东坡在元丰七年(1084)七月去常州路过南京的时候,王安石十分高兴,穿着便服骑着毛驴前往码头见他。苏东坡也不戴帽子出船迎接。而且两人同游蒋山,这一游就是好几天,谈古论今,说诗参禅。事后,王安石叹息着对其他人说:“不知还得几百年才会再有如此人物!”


其实,苏东坡是,王安石又何尝不是!


谁说文人相轻?我看到的是桥归桥、路归路,政见可以不同,为人却要敞亮坦荡。

更难得的是,当时与王安石在变法中针锋相对的另一个文人司马光,也是才华横溢,人品极佳。元祐元年(1086)四月初六,王安石病逝于南京后,当朝宰相司马光重病在床不能上朝,便写信给副宰相吕公著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道德和文章都有过人之处,只是性格有点问题。如今仙逝,朝廷又在拨乱反正,那些无耻之徒必定趁机诋毁。因此,拜托仁兄奏请天子对介甫优加厚礼,以彰节义,以正世风。”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接受了司马光的建议,追赠王安石为太傅。苏东坡则利用执笔起草制书之便,给他的这位老对手兼老朋友,以极高的评价:

“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有如此朋友和政敌,王安石可以含笑九泉了。


我经常想,王安石生活的那个年代,从仁宗到神宗,真是群星璀璨的时代,王安石、苏东坡和司马光,这三人是群星中的巨星。虽然他们在政治上是政敌,但在文学的道路上,都有着彪炳千秋的卓越成就,司马光有《资治通鉴》传世,王安石、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与他们的人品和人格一定是分不开的。


场上,你可以是我的对手;场下,你也可以做我的朋友!


南京有这么多王安石的故事,真好!

原载'龙城使君'微信公众号。加'龙城使君'公众号(ID:meishanjl)可以看到龙城使君更多最新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