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杨修之死”看人生智慧

 出弥远知弥少 2019-01-26

看过《三国演义》或者对三国历史比较了解的人,对杨修这个人应该比较熟悉。人们大多认为杨修聪明,有超过常人的智慧,但我要说,杨修只有小聪明,缺少大智慧。

查阅很多资料,对杨修的评价都是聪明过人,有智慧——

杨修(公元175年~219年),字德祖,今陕西华阴人,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杨修学问渊博,极聪慧,曾任丞相府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杨修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其曾祖父为杨震,其父为杨彪。据《后汉书》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他为人好学,有才智,建安年间举孝廉,除郎中,后任丞相曹操的主簿。时曹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皆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捷悟篇》记载了四则杨修有过人才智之事,其才曾令曹操自叹不如。

从“杨修之死”看人生智慧

杨修被杀后,曹操亦万分痛惜,故赐许多物品给杨彪补偿。《后汉书》记曹操问杨彪:“公何瘦之甚?”杨彪说:“愧无日磾(金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中学语文课文《杨修之死》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意在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也揭示了曹操既阴险奸诈,又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特点。

从“杨修之死”看人生智慧

故事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进退维谷。魏行军主簿杨修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便擅自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又向夏侯惇说明“鸡肋”一语的含意(“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夏侯惇服膺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行装。一时间,军心大乱。据此,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诛杀了杨修,可谓冠冕堂皇,无可指责──此人实在是罪有应得。

从“杨修之死”看人生智慧

一是日常生活,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送来的一盒酥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生动地反映了曹操待人接物常以小慧售其奸,故意乱人耳目,可每次都被杨修识破并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思的人,他如何能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

从“杨修之死”看人生智慧

另一是政治斗争,包括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奉命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三事,这表明杨修已深深地卷入宫廷内部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他身后的大患,因而曹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老奸巨滑、阴险狡诈,也是深谋远虑。

从“杨修之死”看人生智慧

这个插叙部分其实是课文的核心,很值得细细品味。

杨修看似精明过人,比如曹操门内添“活”字、在塞北送来的酥饼盒上书“一盒酥”三字等几件事,别人都不解丞相之意,唯有杨修知之。都表现了他的聪明,但这其实只是小聪明。这只是小聪明,平时偶尔玩玩是可以的,就这已让曹操不悦,由此可见曹操的气量狭小。当然曹操还不至于因此而杀了杨修。

从“杨修之死”看人生智慧

但当曹操梦中杀侍卫之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要说这件事杨修不仅不聪明,而且有点愚蠢了!此事曹操断不希望别人识破他的心计,但杨修偏偏戳穿它,曹操当然忌恨他。生活中有些话能说,而有些话是万万不能说的!所谓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

从“杨修之死”看人生智慧

而后来,杨修直接参与了宫廷内部斗争,这岂能为曹操所容忍!他的悲剧结局就不可避免了。

反观曹操,却是精明透顶!他心中忌恨杨修,早已有杀修之心,但他迟迟没有杀他,并非曹操心软,下不去手,也不是曹操爱杨修之才。他是想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除掉他,可见曹操的阴险和狡诈!而曹操的精明才是真精明!杨修和曹操比显得太幼稚而没有城府。他只会耍弄小聪明,曹操要杀他居然都不知道,何等的愚蠢!

从“杨修之死”看人生智慧

生活中,为人处事,不能如杨修一般总喜欢显示自己比别人聪明,其实往往恰是表现出自己的幼稚和浅薄。杨修连曹操要杀自己都不知道,何等愚蠢!

说话要看清对象,分清场合,尤其要清楚厉害,不要逞一时之快,常言道祸从口出。只有那些看破而不说破,给别人留面子,是会做人。而那些通过言行洞悉别人的内心却绝不揭穿,乃真聪明,大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