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重阳祖师与全真道

 昵称gR3EQ 2019-01-26
王重阳,道教全真派的创始者,
原名王中孚,道教徒称为重阳祖师。

重阳祖师像


王中孚字允卿,宋徽宗政和二年(西历1112年)腊月二十二日生于陕西咸阳,家业丰厚,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教育,过着荣华富贵的优越生活。

金国侵宋后,不久关中地区沦陷于金人统治之下,金国委派降金的傀儡皇帝刘豫建立了伪齐政权统治大宋失地。

年轻的王中孚亲眼目睹了这动荡的现实。

大宋、伪齐、金国时局图

王中孚对世情极度不满,沉溺于饮酒泄愤。他如痴如醉地挥霍,若疯若狂地饮酒,其实是对当时社会无可奈何的反抗。

但王中孚并不是一个逃离人世、只求自己保命的自私之辈,反而在入道前就已经有了济世救人的思想。《全真教祖碑》记载陕西时逢荒年,关中地区闹了饥荒,于是灾民便将颇有资产的王中孚家中抢空。

王中孚感叹说,“此乃乡党饥荒,譬如乞诸其邻者,亦非真盗也,安忍陷于死地!”

就说这是因为乡亲们吃不饱肚子,就像求邻居施舍些饭吃,不是真的盗窃,怎么能忍心让他们白白饿死呢!

重阳祖师像

王中孚在《述怀》中言:“几个知元本?何人忆祖宗?”此间他隐隐地道出他内心深处的秘密。他感叹世人只为了名利,去趋炎附势,而忘记了根本,忘了祖宗。

作为一个有着高尚气节和远大抱负的士人,他绝不自甘沉沦,泯灭于膏壤,总是想有一番作为。

1159年,48岁的王中孚在今西安市鄠邑区甘河镇任一个监酒的小官吏,去屠市饮酒食肉,在桥头忽遇两位仙人。他对二仙虔诚行礼,二仙相识对曰" 此子可教也。"于是授之口诀,飘然而逝,后人普遍认为这二仙是钟离权、吕洞宾二仙。

殷诚安道长绘《邱处机略传》中的
钟吕二仙与重阳祖师

得到仙人传授后,王中孚便慨然入道,改名为“嚞”(同“哲”),字知明,号重阳子。王重阳掘地凿墓,独自穴居在墓中存神静修,自称“活死人墓”。两年后,他填了墓坑,迁居终南山刘蒋村结茅庵静居。

在刘蒋村静修的这段时间,王重阳交往了许多人,四处劝道,导人向善。1167年,王重阳决定去往山东立教度人,于是辞别众乡亲,回到咸阳家中话别。

重阳祖师像

他在诗词中说“妻女休嗟,儿孙莫怨,我咱别有云朋愿,脱离枷锁自心知,清凉境界唯余见。步步云深,湾湾水浅,香风随处喷头面,昆仑山上乐逍遥,烟霞洞里成修炼”。抒写了他辞家远游实现远大理想的情怀。

王重阳在山东收徒有“七真”,即马钰、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刘处玄、孙不二,在山东半岛建立了最初的全真道组织,传播深远。1170年正月初四,王重阳世遂圆满,在西归陕西的路途中羽化升仙,两年后,马钰等众弟子将师父的遗骨安葬于终南山刘蒋村。

元代,《玄门七真之像》碑上的七真形象
八仙宫西侧的文化碑廊有复制碑

终南山刘蒋村作为重阳祖师曾经悟道修炼和遗骨安奉之地,随着元代初期全真道的兴盛,弟子们在此修建了气势恢宏的殿阁楼台,即被誉为“关内巨观”的重阳宫,全真道的祖庭,今天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镇名即是此由来。

位于西安鄠邑祖庵的全真祖庭重阳宫

从金正隆四年(1159年)六月重阳甘河遇仙,到金大定十年(1170年)正月仙蜕,这十年间是全真道的创立阶段。重阳祖师通过他的修道思想和收徒立教实践,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教理教制,为以后七真发扬光大全真道,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道教需要革新,经重阳祖师创建的全真道,是对我国汉代以来道教发展、衰落之成败经验教训的总结、思考后的革新发展。

本文根据陕西人民出版社《重阳宫与全真道》一书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