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勇 || 一段记忆的追寻:冰雪封山后的不寻常春节【第295期】

 秦岭之尖 2019-01-26

出都匀往东,一条蜿蜒曲折的山区简易公路在群山中穿行。在17公里处的花椒地分出一个叉道直达白泥田,老厂4191厂就坐落在那里。

上坡接着下坡,弯道连着弯道,这条既狭窄又险峻,且坑坑洼洼的砂土公路,看起破败不堪,甚至略显寒碜。但对离城17公里处于近乎封闭的山沟沟里的我们厂来说,却是至关重要,或者说是“要命”的路。因为它是工厂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毫无疑问,也是维系工厂生存发展和少则几千、多时近万名职工及家属正常生活的一条“生命线”。当然,还有曾让它引为骄傲的“荣耀”,那就是:很多像我,或比我年轻的113人,当初踏上社会之后的人生心路历程,也是始于此路的!

24岁风华正茂的我,就是被大卡车由此路从都匀火车站拉到白泥田的;45岁已过不惑之年,仍然是我,没成想也是从这条路乘车去的都匀火车站,自此告别113调回常州。

白云苍狗,瞬息万变。不经意间,我把人生最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西南边陲贵州的大山深处。

曾几何时,20多个热情燃烧的难忘岁月,20多个斗转星移的冬去春来,有几多平淡无奇故事,在这条熟悉的路上随时发生,又有多少喜怒哀乐在路尽头的113厂里变幻演绎?或许它们早已被淹没在历史无情的尘埃里,大多已被人们遗忘。但总有一些人或事仍清晰地留在113人的记忆里。比如有一年的春节,一场十几年未遇的冰雪将全厂封冻在山沟沟里,交通中断,几乎与外界隔绝……

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记忆,去追寻那一段不同寻常的“过年”往事吧!

一年一度的春节,对于一年到头白菜、土豆,土豆、白菜吃腻歪了的我们厂职工,特别是他们的孩子无疑是早也盼晚也盼的大好日子!因为各家各户平时积攒下来的好吃的都要留到过年吃,新衣服也要到新年才能穿上。

说起我们厂,诸位有所不知:厂里职工、兄弟厂和都匀地区的乡亲们,大都不叫我厂的正规厂名:4191厂或红旗机械厂,而称之为“113”。因为当时通信信封上只允许写“贵州都匀市113信箱”。所以“113”这个代号就成了4191厂人永远的陪伴,只要说起113”,就倍感亲切,以至成了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数字了。一说113,妇孺皆知是大山深处的一个曾经神秘的军工厂。

“你是哪里的?”

“113的。”,

这样的对话在都匀街头已经司空见惯。

然而,让113颇负盛名的不是它生产的当时全国最大口径的卫星接收地面站天线,也不是什么雷达等,而是你意想不到的两张“名片”,也是113的“两大骄傲”:一是113有一支打遍黔南无敌手赫赫有名的厂女子篮球队。骄人的战绩,高超的球技,加上不低的颜值,引无数篮球迷尽折腰,兄弟厂和都匀地区厂矿是既羡慕又妒忌,直喊“佩服”;二是113有一批又一批在都匀地区读书出了名的优秀子弟。只要提起他们,无论是中学老师,还是广大望子成龙的所有家长们,都要竖起大拇指:“113子弟,没得说的!”。因为在都匀及其统辖的十几个县中最有名气的都匀一中,每每名列前茅的,都是住校的初高中113子弟!他们中很多人不负众望,后来陆陆续续考上了北大、清华,人大,复旦,交大,中科大,华科大,东大等名牌大学,录取其他一本二本的那就更多了。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与父母亲与家人团圆的大喜日子。对山沟沟里的厂子而言,在外出差的职工,念书或工作的113子弟一般都要回厂团聚;反之,父母家离厂比较近的职工则要奔赴外地与自己的父母亲人团聚,进进出出的人特多,比起平时来热闹多了。

还未过年,113各家各户下班后或周日就开始忙碌起来,刀砧板上密集的笃笃声早早就飘出厨房,随着本地职工用山上采摘的松枝所捡的松果熏制腊肉腊肠时所散发出来的松松脂那股特有的清香,厂里的年味也渐渐变得浓郁起来……

小年夜是厂工会组织的一年一度的迎新晚会,每个车间、部门都得出节目。各单位利用各种业余时间积极排练。节目五花八门,倒也丰富多彩。演出时大礼堂内一阵又一阵掌声,一浪又一浪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山沟沟里的春节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物质匮乏,生活艰苦的七八十年代,还没有到春节,厂里未雨绸缪就要安排车子到广西或海南去拉些蔬菜或可存放的年货,由工会或总务科食堂卖给全厂每户职工,一家一份。加上平常出差在外买的,从各自老家寄来的咸肉咸鱼,腊肉,东北职工从大兴安岭,从辽河,松花江畔寄来的山货如木耳,香菇,红红的高粱米,黄橙橙的小米以及吃着玩榛子等,还有职工自己家养得肥肥的老母鸡,加上春节特批增加的定量供应的猪肉,每家的年夜饭虽然远远比不上现在的丰盛,但比平常看不到肉星子的老三样蔬菜(包菜,土豆,白菜),当属奢侈得如皇上用的御餐了。

大年夜这天厂里才正式放假。该回老家过年的职工都陆陆续续地提前几天请假走了。

像我们这些去省内近途县市过年的就没有必要提前走,贵定老丈人家离都匀才区区40多公里的火车路程,当天稳笃定定就能到的!所以也不急。

那一年,天出奇的冷。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小年夜天还好好的,谁知除夕这天早上一起床,看到窗外已经白茫茫一片,树枝上挂满冰凌。心想不好,冰雪封山!天上落下来的雨到地上就冻上了。当时还不知道,现在才晓得那叫:“冻雨”。

我和老婆背着大包小包,牵着小脸蛋冻得通红当时年纪还小的一双女儿,心急如焚,在家与车队间一步一滑地来回折腾、打探,以确定送职工去汽车火车站的大卡车到底走还是不走,什么时候走……

说起大卡车,自打进厂开始,厂里的接来送往的通勤车一直是解放牌大卡车,可谓“二十年一贯制”不带变的。职工每天来回都匀进城办点大物小事,周末周一接送在城里念初高中的学生上学,去州医院看病等等都是乘坐大卡车,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为攀爬高高的大卡车,113无论男女老少无一不练就了一套“本领”:手脚并用“翻”栏板,上下同心“拽”上车,下递上接“托”进车。而且动作一气呵成,那麻溜劲至今印象还特别深刻!幸亏当时厂里以年轻职工为主,如果年岁大一点的去爬车挤车跳车,真还替他们捏把汗的。总之乘车进城或回家,就来不得半点“温良恭俭让”。也不能顾及爬车或跳车的姿势文雅不文雅,优美不优美了。当时条件有限,“君子淑女”不屈尊是上不了车的!有时已挤得满满一车人,却还有人高喊着“让一让”“让一让”然后从高栏板上朝人缝里如“见缝插针”般的插进去。大家前胸贴别人后背,也无话可说!大家相互体谅些,谁叫咱们是113人呢?

即便上车了,还要时刻准备寒风吹烈日嗮,甚至挨雨浇的残酷考验。如此颠簸劳顿,加上在城里办完事无处信息只能瞎转悠,等车回厂,人差不多精疲力尽了。有人调侃说:进次城要要送掉“半条命”,不为过也!如此境况直到八十年代末才有所改善——厂里终于添置了一台大客车。

所以若问当时厂里什么工种最好?回答肯定不是车钳铣刨磨,不是技术员工程师,也不是坐科室的干部白领,而是“驾驶员”!虽然那时尚且没有“嫁人就要嫁给‘驾驶员’!”一说,但掌握“方向盘”的驾驶员无疑在厂里无疑是最吃香,也是最牛的!个中原因,不言自明!也难怪,113及其它三线厂的职工、家属和小孩连做梦都想成为都匀城里人!那样就不用挤通勤车了,办事购物多方便啊!

再回到那次除夕乘车回贵定事上来。几次打探下来,终于有望。七手八脚爬上卡车。车轮绑着链条的卡车艰难发动,小心翼翼缓慢行驶。但还是在落邦水库旁的第一个上坡路段抛锚了!无论使出浑身解数:或让人下车推,或请当地农民用铁镐洋锹刨路,或去厂里拉来炉渣煤灰填上,总之能想的办法都做了,仍然无济于事。空车子还是气喘吁吁,爬不上去。因为坡陡路滑,那要命的小雨下到地就凝冻成冰,奇滑无比。厂领导稍来话:考虑到沿路弯道多,上下坡多,怕出危险,劝职工折返回厂,答应天气转好再说。

本来归心似箭,现在这支刚射出的箭不得不回头!看来“开弓没有回头箭”这句老话,有时在老天爷面前,也不得不失灵,简直太没面子了!

再剁菜剁肉弄馅,和面揉面擀皮子。吃过饭一家人就包起饺子来,厂子是东北铁岭包建的,东北人多,我们南方人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包饺子,做包子馒头。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带有一块方铁板的铸铁煤炉旁,中间是火锅,四周放满了各色炒菜,最受欢迎的当属一盘雪白笃笃,澈嫩生生的“折耳根(鱼腥草)了;水淋淋的白菜,下火锅涮一下,蘸着辣椒水,吃得蛮香。边吃边喝,喝的是当时盛行的“小香槟”的廉价饮料,在热气不断升腾,菜香肉香顷刻弥漫一屋。

厂里自制的铁皮烟囱管,从炉子伸到窗外;炉子里的煤火燃得正旺……

外面的冻雨还在不知疲倦的下着,屋里却是暖洋洋的,其乐融融。待到辞旧迎新交接之际,方能吃上饺子。

这还得感谢厂里,早早地组织车队陆陆续续给每家每户从瓮安等地拉来了够烧一年的煤,而且是无烟块煤。

贵州冬天多雨,天气湿冷。每家必备的一个煤炉既可以驱寒祛湿,又能一日三餐,烧水等在它上面解决!小小煤炉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幻着自己的容颜。

先是一个铁皮桶,下面搁上钢筋炉条,自己搪炉芯。后是买的铸铁煤炉,再后来的炉子面上的铁板越变越大,可以放更多的菜碟;最后来还是嫌小,索性另自制一个台面中间挖个大圆孔,套在煤炉上。

前几年,啊哟,不得了了,你猜变成什么样了?方形台面是喷镀的,全然没有煤炉的概念了,电加热,可温控,四周带有抽屉,关到低档,就成了半自动麻将桌或饭桌,靓丽的外形,优美的线条,告别了长辫子烟囱,告别了烟熏火燎,真是匪夷所思……

第二天,大年初一,厂领导在敲锣打鼓声中,在鞭炮声中,在东北特有的唢呐欢快乐曲声中,去给厂、公司和部劳模拜年。没有鲜花,没有红包,没有礼品,只有厂长一声“你们辛苦了,工厂感谢你们,向你们拜年!”的亲切问候,围看的群众一起热烈鼓掌,那些劳模憨厚的脸上,挂着感激,堆着笑容,好像得到的是莫大的荣耀!那个年代荣誉是无价的,所以弥足珍贵。现在有些荣誉有价,甚至可以用金钱买来,但在人们心目中,虽不至于一文不值,但却被严重贬值,也是不争的事实。

以后的几天,在通廊式的职工宿舍楼里,被领导与领导,徒弟与师傅,同事与朋友,小辈与长辈之间,这栋楼与别的楼之间,亲情与友情之间,陌生与熟悉之间,开始了连续数天的拜年,吃饭,下饺子,喝酒,相互串门,年轻人喜欢乘厂车去都匀市里潇洒……

通廊式的职工宿舍楼即每层楼北面是一条走廊,一边是水泥预制的栏杆,另一边则是一间挨着一间的职工住的房间,有一居室,二居室,三居室,一般厨房,客厅都挨着走廊,谁家从厨房窗户探出头来一叫,立刻会有十几个头分别从各自的厨房窗户里伸出来,侧耳听着有什么“重大新闻”或小道消息发布!

这里的小孩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因为端着个饭碗,即使从走廊这头串到那头,也不用多少时辰,所以有时串个门仅仅几步路之遥,大家都把自己家最好吃的菜夹给来串门的小孩吃,就像一家人那样随便,那样亲切……

而今是富裕了,通廊式的职工宿舍楼变成了一户一梯,两户一梯的单元房。住得宽敞了,不用爬楼梯了,窗户上按了防盗窗,门是防盗门,配上保险锁,是安全了,但总觉得缺了些什么?

还有一件喜事得告诉大家:113人终于走出了山沟沟,搬迁进了都匀市里的“红旗新村”,成了梦寐以求的都匀城里人!

那年被冰雪封山困在山沟沟里过年的事也许不会再发生了,那刻骨铭心“进次城送半条命”赶、挤、爬通勤车的事也成了过去。都匀直达原113的匀城大道取直、改道,已变成了双向六车道宽阔的柏油马路,原先那条简易砂石公路似乎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时隐时现或左或右地出现在新建大道旁。

不过,通往的目的地已经不再是113人曾经引以为豪的4191厂了,一座规模空前气势恢宏的影视城已经矗立在它的原址上……


作者简介:钱勇,1946年生,江苏常州武进人。高级工程师。1970.8至1991.3在贵州083基地4191厂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