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和术前准备与闭合复位: 体位及术前准备基本同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患者平卧于牵引床,首先牵引患肢,然后内旋行闭合复位。 术中透视判断髋内、外翻:大转子顶点与股骨头中心的关系,正常情况下这两点该同处一个平面上。 (1)股骨头中心低于大转子顶点,髋关节处于内翻状态 (2)股骨头中心高于大转子顶点,髋关节处于外翻状态 (3)健髋术前X线平片可作为患髋颈干角的参考 复位标准:医生的外科技术决定了骨折的复位质量,骨折复位不良是内固定失败最重要的因素。股骨近端复位的标准如下: (1)内翻不超过5°,外翻不超过20° (2)对于内翻畸形的复位严格程度明显高于外翻畸形,是由于湿度的外翻可以减少偏心力矩,一方面可以减少内置物的剪切应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肢体的短缩程度
侧位像成角不能>10° 旋转移位很难判断,可在透视下先将股骨髁调整至水平位置,再投照股骨近端标准侧位影像,即可获得真是的前倾角。
切口体表投影:透视下标记出大转子和股骨干长轴,作为手术切口的参考。 手术入路 沿切口体表投影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沿切口方向切开阔筋膜张肌近端。
切开股外侧肌的筋膜,钝性劈开股外侧肌。
在股骨上下方,分别放置拉钩,钝性劈开股外侧肌,切断、结扎在术野中的肌肉穿支血管。 透视检查复位情况,如果闭合复位不满意,则可先清理断端内嵌顿的软组织,调整牵引的位置,恢复长度,旋转患肢,然后使用点式复位钳,一端置于小转子附近,夹紧复位钳完成复位。
根据钢板角度确定穿入导针的平面。
臀大肌骨性附着点的近侧小转子尖有助于确定135°钢板的进针点。 如果选用角度较大的钢板,一般套筒角度每增加5°,进针点应向远端移动5mm。 可在股骨颈前方钻入一枚克氏针至股骨头来确定股骨颈的方向。选择合适角度的导向器,在侧位上入针点位于大转子前1/3交界处,正位上调整导向器位置,使导针与股骨颈长轴平行,且位于股骨颈偏下的部位。钻入导针直至软骨下骨。
测量导针长度,并将测量值减去5mm,得到扩髓和植入物的长度。使用专用钻头,设置好深度后扩髓。 注意如果是骨质较好的年轻人,应该在拧入头钉前提前攻丝,否则在拧入头钉时,有可能造成近端骨折的位移。 注意:拧入结束时,应保证T形把手的尾端长轴与钢板长轴平行重合,否则钢板将难以植入
插入钢板后,在股骨上钻孔并拧入螺钉,将钢板固定于股骨。 DHS系统可以在头顶尾端用螺钉对断端加压,此种情况仅用于骨折不稳定,术后患者需在床上制动,不能早起负重进行动力加压的情况。通常情况不随着术后下床锻炼,可以完成动力化,对断端加压,不需要进行此操作步骤。
术毕冲洗术区,逐层缝合切口。 经验与教训: 使用加压螺钉时,松质骨螺钉在加压过程中可产生5mm的加压移动,或在螺钉杆退出套筒之前产生5mm的压缩。需要在透视下核实正侧位螺钉位置。加压螺钉产生的动力与骨的质量有关,骨质疏松的患者在加压时需要谨慎,避免螺钉从股骨头内拔出。 DHS为偏心固定,力臂长、弯距大,有一定的生物力学缺陷: 对稳定型骨折固定效果可靠,但是对于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特别是后内侧皮质粉碎者,股骨距不能很好地完成内侧压力的传导,内置物承受较大的应力,易形成髋内翻,钢板或螺钉断裂、拔出等并发症。 此事需要防旋螺钉、大转子稳定钢板等方法辅助固定,到达稳定大转子、控制股骨头的旋转移位,实现骨折的坚强固定的目的。 螺旋刀片等内固定的设计可以提高把持力,增加抗旋转性能。
对逆转子间骨折或转子下骨折而言,因内收肌的牵拉作用致使骨折远端向内侧移位,臀中、小肌等的牵拉作用,致使骨折近端曲折、外旋、外展移位,骨折端产生较大的剪力,内固定很容易失效或折断。 应用DHS固定失败的概率非常高,文献报道高达24%~56%,应视为DHS内固定的禁忌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