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的总督、巡抚还有哪些别称?

 思明居士 2019-01-26

清末有本讽刺小说《官场现形记》,其中有一篇非常出名,就是《制台见洋人》。制台是个什么官?他制的是什么台?

在清朝,能当上制台的可没几个人。同时存在的制台,也就八个人(不包括代理,以及清末设的东三省总督),官大的很。

制台,其实就是总督。

清朝的总督、巡抚还有哪些别称?

总督是地方最高级别官员,管省最少的是四川总督,只管四川一省。最多的是两江总督,管着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位高权重。如果总督没有加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一般是正二品,加了则为从一品。

级别这么高,官场中人自然要有对总督的尊称,总不能一口一个叫总督叫着,显着生份。明朝设立总督时,主要任务是“剿匪”,侧重军事。所以,总督也被称为制军,清朝沿袭此说。

“制”是怎么来的呢?和明正德皇帝有关。正德自称是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朱寿,觉得总督这名不霸气,就改称为总制。

正德的堂弟嘉靖瞧不上堂兄的荒唐,但堂兄毕竟是皇帝,他既然用过“制”字,那作为臣子的总督,就不能再用“制”字,下诏恢复总督旧称。从正德自称总制,到嘉靖复旧,前后有三十多年,官场早已习惯称总督为总制。正式场合不让叫总制,那就私下里叫,久之成为约定俗成的称呼。

总督往往会加兵部尚书衔,总督有时也会被尊称为部堂,或自称为部堂。你看有些影视或小说里,都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某总督把惊堂木一拍,对跪在下面的恶霸喝道:本部堂今天就治治你!

有的总督因更受朝廷重视,加太子太保衔,人们一般都会尊称他为宫保。这是官场潜规则,两个尊称,自然要叫级别更高的那个。你叫级别低的尊称,不是当场扫这位总督的脸面吗?

如果和总督关系近,也可以称为他总制、督宪或制宪。除了地方上的总督,还有专业总督,比如管江南钱粮北上的漕运总督,尊称是漕台。出苦力干苦活的河道总督,则被尊称为河台。当然,清朝没有倒爷总督,否则就要尊称倒台。

清朝的总督、巡抚还有哪些别称?

总督以下是巡抚,也有尊称,就是抚台,或抚军,抚宪、部院。不过,对巡抚的尊称,用的最多的,应该是“中丞”。你看二月河先生的小说里,提到“中丞”的次数非常多。

巡抚为什么被称为中丞?因为巡抚一般都要挂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衔。右副都御史,在明清以前,也称为御史中丞。所以,清朝官场就用中丞来作为巡抚的尊称。经典烧脑剧《雍正王朝》里,小叫花子李卫出任江苏巡抚,官场中人骨子里都看不起李卫小叫花子加雍正潜邸奴才出身,但嘴上不能说破,还是尊称他为中丞大人。剧中的江苏布政使黄伦在怼要推行新政的李卫时,就一口一个中丞大人。众人都站在黄伦这边,给李卫施加压力,说藩台大人说的在理,请中丞大人想清楚。

藩台是谁呢?布政使黄伦。

清朝的总督、巡抚还有哪些别称?

清沿明制,省内事务分三块:布政使管省内民政和财赋,从二品大员。除了江苏省情况特殊,一省设两个布政使,南京和苏州各驻一员,其他一省一个布政使。早期,布政使是省内最大的民政官,但由于和按察使、都指挥司在省内权力分配上互相扯皮,为方便工作,后设总督、巡抚。各省相对于朝廷而言,称为藩。作为一藩之长的布政使,往往会被尊称为藩台或藩司、东司。布政使还有一种更风雅的叫法——方伯,一般文人写信时喜欢用“方伯”,古代的诸侯之长。

在省内和布政使经常打擂台的,还有主管司法的按察使。按察使有个别称,叫臬台或西司。为什么叫臬台?按察使的职能,在古代也称为臬,主管司法。所以,人们往往会称按察使为臬台,按察使司衙门往往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别称,文艺作品里经常出现,就是臬司衙门。

清朝的总督、巡抚还有哪些别称?

省一级的官员还是一省的学政,主抓省内的教育和考试,被称为学台。不过,学台不是地方官性质,他是朝廷委派下来的官,在斗地方督抚时,进退比较方便。

省级以下,府级以上,还有个道台,正四品,相当于布政使或按察使的副手。知府的尊称同样简单,叫府台就行了。如果酸一点,可以叫太守、太尊。实在想掉掉书袋,叫知府大人为“五马”(古代太守出门,可用五匹马规格)。如果碰上大字不识几个的府台大人(捐官),听别人叫他“五马”,还以为是五马分尸……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