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可欺不可罔

 liuhuirong 2019-01-26

《论语》感悟(一二三)

文/王营

 

原文: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6.26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个人,他会跟着跟着跳下去救吗?”孔子说:“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呢?君子可以到井边设法营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感悟:宰我,就是那位白天睡大觉而又被孔子评定为“言语科”第一的高材生,他总爱突发奇想,有一天他又向老师提了一个稀奇古怪的问题。他说,老师啊,您整天给我们讲仁义道德,现在假设有一位仁人,别人告诉他有一个人掉到井里去了,他是不是立刻跳到井里去营救呢?

这的确是一个道德的两难问题,如果孔子说跳下去救,无疑就是一个傻瓜,仁人连命都丢了,还谈什么“仁”?如果孔子说不跳下去救,那就是“见义不为”,就不配“仁人”的称号。总之,无论孔子怎样回答,都会正中宰我设下的圈套。姜还是老的辣,毕竟孔子就是孔子,他即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只是轻描淡写地反问一句:你怎么会提这样的问题呢?接着义正词严地告诉宰我:君子可以到井边设法营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有时候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言外之义是,君子并不是大笨蛋,君子救人义不容辞,但也绝不会愚蠢到为了救人而断送自己生命的地步。孔子的回答非常巧妙,他没有就事论事,而是阐述君子做事的大原则,回击宰我提出的小假设,使其相形见绌,明白自己的局限所在,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从而体味到老师的伟大。

孔子认为,作为一名君子,要具备“智、仁、勇”“三达德”,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第十四)。这是孔子的自谦,其实他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同时,他还认为,智、仁、勇三者不可分离,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阳货第十七)有仁无智,最大的弊端是愚蠢,像宰我假设的那样;有智无仁,最大的弊端是狂荡,处处耍小聪明。同样,仅有“勇”而不同时具备“智”或“仁”,亦不可称为君子。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第十七)。义,就是合宜、适宜,孔子认为符合仁、义的事情,君子就要想办法义无反顾地把它做好;不符合仁、义的事情,比如盗窃公私财物,无论有多大的勇气和智慧,也万万不可做。可见,“仁”是君子道德修养的核心,决定君子做事的原则;“智”是君子的学识修养,决定君子该不该做某事和怎样做;“勇”是君子的性格气质,决定君子做事的风格。

孔子提出的君子“三达德”,与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培养目标并不矛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其中“德、智、体”三者是对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美育是新时期提出的新目标,是对传统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我们知道,孔子的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的学习就是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与德育相关;“书、数”的学习是让学生增长知识、增强智慧和才干,与智育相关;“射、御”两项技能的学习,与体育相关;“乐”其实就是美育,只不过学习的内容不如现在丰富而已。因此,新时期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人,达到与“仁”相关的德育目标,还要学会做事、学会求知,达到与“智”相关的智育目标,同时还要学会健身、学会审美,达到与“勇、美”相关的体育、美育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