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liuhuirong 2019-01-26

《论语》感悟(一一一)

文/王营

 

原文: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6.12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走到半路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感悟:有一次,学生冉求对孔子说,老师您不要老是骂我们笨,不是我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只是我能力有限,掌握不了啊!冉子的观点立刻遭到孔子严厉的批评:事情做了一半无法成功,这是能力不足的缘故,但是你现在根本还没有开始做,怎么就知道无法成功呢?冉求啊,你这是在给自己画地为牢,是缺乏自信、自甘堕落的表现。《子罕》篇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第九) ,以颜回这样的大贤,犹言孔子学问高深莫测,“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冉求缺乏一点自信,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孔子并没有否定他,而是鼓励他树立自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就一定能得到好和回报,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言:“盖有学而不能者,未有不学而能之者”。

孔子并非只说不做,而是身体力行,为他的学生,也为后世做出了榜样,他一生为了实现“仁政”的社会理想,上下求索,“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充分显示了他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中庸》第十一章孔子曾说:“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正是凭借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可贵精神,孔子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也经常见到这样的学生,某项学习任务还没有开始,他已经畏惧三分,怀疑自己的能力了,一旦投入到学习中,他可能比其他同学做得都好。做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是教育工作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西方有个小故事,也许对我们有启发,说是大力士西西弗斯因小事触犯了神祗,神祗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近似圆形的巨石推到山顶。巨石到达山顶的一刹那又滚下山去,西西弗斯必须再把巨石推至山顶,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他的生命就是在这样一件枯燥单调、无趣无望的劳作中度过。但是,西西弗斯却在这种看似重复机械、无希望的生命中发现了意义。他看到了巨石在他的推动下散发出庞大美妙的音响,他与巨石的较量所碰撞的力量像舞蹈一样优美。大力士沉醉在这种幸福中,以至于再也感觉不到苦难。当巨石不再在他心中成为苦难的时候,有一天,石头被推至山顶巍然不动了,神祗诅咒的力量突然间消失,西西弗斯从苦难中解放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靠坚定的信念,还要培养对事业的兴趣。一个人一旦树立了某种自己以为正确的信念,就要在坚持中不断发现乐趣,在坚持中走向成功。可以说,成功之路实际上就是一个从“有趣”,到“无趣”,再回到“有趣”的“波浪式”前进之路,谁坚持下来了,谁就能最终摘取成功的桂冠。

人的先天禀赋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天资聪明,在某些方面反应快;有的人看上去很愚钝,在某些方面反应慢,但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不一定差。无论多么聪明的人,如果不能做到坚持不懈,就很难有所作为。曾国藩小时候,因为天赋不高,为了背会一篇文章,不知要背多少遍才能记住。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又在背诵一篇文章。这时候有一个小偷来到他家并潜伏在屋檐下,等待曾国藩背诵完睡下后,趁机偷点东西。于是他就在那儿等呀等,时间已经过了好几个时辰了,已经听见了鸡叫的声音,估计天也快要亮了,曾国藩还在一遍遍地背,没有睡的意思。小偷实在是不耐烦了,大怒,跳了出来,走到曾国藩的面前,怒气冲天地说:“你笨到这种程度还读什么书呢?”说完,他便很流利地将这篇文章背诵了一遍,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让我们不禁为这个小偷的聪明才智而惋惜,同时也为曾国藩的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小偷非常聪明,听几遍就会背,至少要比曾国藩的智力强十倍甚至百倍,但曾国藩却凭着他那份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就连毛主席都佩服他。而那位小偷,最终还是小偷,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不为人所知。可见,自信、勤奋和坚持,是一个人成才必备的优秀品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