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七十八) 文/王营 原文:5.1 子谓公治长:“可妻也。虽在缧绁(léi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子。 译文:5.1 孔子谈论公治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被关在监狱里,但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5.2 孔子谈论南容时说:“国家有道的时候,他不会被废弃;国家无道的时候,他免于遭受刑戮。” 感悟:这两章记述孔子选女婿的故事。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公治长,把侄女嫁给南容,虽然具体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透过孔子的话语,我们知道,公治长此时正在牢狱之中,孔子却认为他没有罪,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敢于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一个在押的“囚徒”,即使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也不可能做到,可见孔子选择女婿的标准不是考虑金钱、地位,也不是看人一时的荣辱得失,之所以选中公治长,说明他一定有高过普通的人德行,是一个值得女儿托付终身的人。 关于南容,《论语》中有几处提到他,有一处说他“三复白圭”,南容读到《白圭》这首诗的时候,非常喜欢,反复朗读,孔子听到他再三朗读这首诗,就把侄女嫁给了他。因为据孔子平日里考察,南容这个人非常注重品德修养,他在读到这篇诗的时候,联想到人的品行也应该像白圭那样“冰清玉洁”,才会反复朗读。正是因为南容具有这样的品行,所以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的才能才不会被埋没和废弃,而在政治黑暗的时候,他又能坚守自已的节操,清净自为,而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禍,因此孔子决定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我们不去考察孔子为女儿、侄女作主选女婿,是否有包办婚姻之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封建社会里,孔子这种以德为标准的选人、识人方法,是有进步意义的。事实上,考察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首先要看他的品德,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无论是在逆境中,还是在顺境中,在恶劣环境下,乃至身陷囹圄,都能始终保持自己的节操,不改变自己的追求,这样的人就是值得信赖的同事、朋友或者是恋人。否则,一个人患得患失,像墙头草一样随风倒,遇事没有自已的立场,只能同甘,不能共苦,这种人即使才高八斗,家财万贯,也要对他敬而远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一直奉行的思想观念,也是孔子自身的写照,他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为了道,他宁愿远离这个世界。做为教师,我们生逢一个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的新时代,国家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正是一个“有道”的时代,正是我们施展才能的大好时机。但是。我们又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处处都充满了各种利益的诱惑,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让人气浮心躁,失去心中的信念,从而走向道德的反面。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既要积极进取,投身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滚滚滚洪流,为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奉献我们的聪明才智,又要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不仅是时代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
|
来自: liuhuirong > 《論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