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让”是一种美德

 liuhuirong 2019-01-26

《论语》感悟(六十七)

 

文/王营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够以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吗?现在哪里还有?既然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那么礼还有什么作用?”

感悟:本章是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各诸候国统治者争权夺利的社会现实发出的感叹。孔子认为,“让”是“礼”的具体表现,治理国家要以“礼让”为原则。他非常赞成上古尧、舜、禹时期实行的“禅让制”,尤其对吴伯泰、伯夷、叔齐等人功成身退的表现,更是大加赞赏,然而这种谦虚礼让的精神,到了春秋时期已丧失殆尽,孔子看到是各诸候国上层统治者,为了得到权力,你争我抢,寡廉鲜耻,由此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我们不去追问“礼让”对于治理国家到底有什么好处,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倒是可以发出“能以礼让为人乎?”的追问。君不见,在公共汽车上,一对年轻的恋人坐在舒适的坐位上,窃窃私语,旁若无人,而在他们面前的走道上,却站着一位抱着小孩的老太太,不是他们看不见老太太,而是他们不愿意礼让;在城市的十字路口,经常发生车辆拥挤、阻塞交能的现象,各种类型的车争先恐后,都想往前赶,结果是谁也走不了,并非每个人都急于赶时间,而是他们缺乏礼让的美德;为了争取一点小小的利益,有时候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反目成仇,甚至兵戈相见,不是他们不谙伦理纲常,而是他们不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深刻内涵。

礼让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美好品德,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可是在当今时代,这一美德为什么会出现式微的迹象呢?其中既有社会原因,同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反思一下,在家庭教育中,做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我们是否具备了礼让的美德,时时处处给孩子做出了榜样?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是否弘扬了礼让的美德,并通过各种教育场景的创设,让学生体验了礼让的意义?

我们倡导“礼让”的美好品德,并非要求学生事事都让,毫无原则地让,故意推卸责任。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把“礼让”要和“当仁不让”区别开来,“礼让”强调的是“礼”,既按照礼仪的标准来让,表现为尊老爱幼、尊重他人、遵守秩序等美好品质,它是一个人文明素质的具体体现;“当仁不让”强调的是“仁”,既责任和义务,指的是一个人要勇于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而不是在出现问题时将责任推卸给他人。这样看来,“礼让”中也包含“不让”的因素,合礼则让,当仁则不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