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癌先锋一一靶向药

 桃花江春水流 2019-01-26

随着国产PD-1/PD-L1免疫抑制剂的陆续上市及不足进口药1/3价格的公布,预示着国内1700万癌症患者将以更便宜的价格用上全球最领先的抗癌药物。同时众多癌症靶向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扩展适应症的获批,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免疫治疗2.0时代”。今天就介绍一下抗癌先锋:靶向药物。

什么是靶向药物?和传统化疗药物有何区别?

如果把化疗药物比作“地毯式轰炸”,那么靶向药物就是指哪打哪的“定点导弹”。

化疗药物使用后,没有特定的靶点,作用遍布全身,对增殖速度快的细胞极为敏感。既能抑制和杀灭快速增殖的肿瘤细胞,也会不可避免地“误伤”人体正常细胞,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简单粗暴抗癌方法。化疗后头发慢慢掉光就是因此原因。

而靶向药物表面存在能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的位点,能精确识别病变部位,当癌细胞被靶向药物识别后,即被消灭。对正常细胞的影响很小。

抗肿瘤靶向药物有哪些?

靶向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一、小分子药物:

俗称xx替尼,可以穿透细胞膜与癌细胞内的靶分子结合发挥作用。根据结合靶点的多少可细分为单靶点和多靶点药物。

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例,目前上市的小分子药物主要是EGFR-TKI(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ALK抑制剂,分别对应EGFR突变阳性和ALK阳性的肺癌患者。

(一)小分子药物在使用前需进行基因检测:

由于一种靶向药尤其是单靶点靶向药只针对一种常见的突变基因,因此这类药物在使用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只有符合此类基因突变的患者才可从中获益。

(二)小分子药物用药剂量固定:

用药剂量上,这里有两个名词叫做“最大耐受剂量(MTD)和最佳生物效应剂量(OBD)”,靶向治疗依赖药物与受体间的特异性结合,药物剂量和作用靶点存在“饱和性”问题,即当肿瘤细胞上的所有靶点都已经被药物结合时,此时即使增加药物剂量,也不能增加疗效反而会出现不良反应。

而小分子靶向药物给药剂量特定,无需参考患者身高体重,无需用到最大耐受剂量即可使所有靶点达到饱和状态。

(三)小分子药物安全性高:

常见不良反应为轻度皮疹、腹泻等,在癌症一线治疗领域也逐渐有了一席之地。

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xx单抗,多数不能穿透细胞膜,作用于细胞外或细胞表面的分子,如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抗CD20单抗、抗EGFR突变靶点药物治疗、抗HER2突变靶点药物治疗和免疫抑制剂PD-1/PD-L1...

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需要和化疗药物联用,单用无效,是新兴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细胞增殖”的策略。

而最近异常火爆的PD-1/PD-L1单抗药物单独使用即可,但需要进行PD-L1表达检测,如果高于50%,则适合单用;如PD-L1表达不足50%,建议和化疗或小分子靶向药物联用。

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用量需计算患者体表面积:

由于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不良反应多且严重,要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体表面积计算患者可耐受剂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