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先士卒、舍小家为大家是先进性的一种体现,在安庆岳西县和平乡太平村,就有这样一位胸怀全局、无私奉献的村民组组长储松应,他的事迹平凡中见忠诚,朴实中显真切。洪水当前,他拼死保护村民,却疏忽了家里人;平日工作里,他乐于助人,一心为民。近日,他被授予“安徽好人”的称号。 身先士卒,奋力转移保民安 6月30日开始,岳西县和平乡持续强降雨,境内泥石流灾害频发。地处大山深处的水口组离村部4公里,山高岭大,群众居住分散,防汛任务重。 如何将受灾群众快速脱离险境?行洪区里的群众能否紧急安全转移?这些问题真真切切地摆在了和平乡太平村水口村民组组长储松应的面前。 事过一个多月,8月12日,再次和记者谈起当时的情景,56岁的储松应还有些后怕:“按照县防指和镇党委、政府的部署安排,我们迅速启动了和平乡水口村的防汛工作。当时洪水排山倒海般汹涌而至,短短一个小时左右,降水量逼近200毫升,要以最快的速度转移群众,我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 从1993年到水口村民组组长至今,储松应已在村里工作了23个年头。村里哪儿高哪儿洼、东家长西家短,他都了如指掌。全组19户,其中切坡建房户7户、危房户3户、需要移床12张、转移安置2户,且多为老少妇孺,短时间全部撤离,谈何容易! 汛情就是命令,水情就是号角。储松应来不及细细思量,冒着倾盆大雨,逐户上门,动员并帮助转移户迁往安置点,并沿途提醒乡亲们要“住上不住下,住前不住后”。这一日,储松应没有片刻的停留,在洪水中疾走,大着嗓门吆喝,挨家挨户地排查,苦口婆心地劝导。 7月1日晚饭过后,能撤离的业已撤离,没有撤离的一定有着这样那样的情况。储松应看到屋外暴雨依旧,担心有群众回流或将床位回移,他决定,再次走出家门去逐户清查,一户一人都不能落下! 82岁的独居老人黄洲兰,因舍不得自己家不愿意撤离,在转移后于当日晚上9点后重回老屋,得知这一消息后,储松应急忙和其他两位村民一道赶去,储松应耐着性子劝说:“洪水无情,咱不能舍不得家,连命都不要了!你要信过我,就跟我走!” 黄洲兰一撤到邻居家,水就淹没了她家的房屋。 见到记者时,黄洲兰感慨不已:“要再晚一会儿,命就没了!多亏了组长!” 无私情怀,先人后己讲奉献 7月1日晚10点多,当储松应把群众安置好后,才回到自家准备休息。忙碌一天的他全身湿透,脸冻得发紫,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都没合一下眼。 而妻子刘九香就坐在一楼卧室的床沿上,边看电视边等着储松应回家。屋外风雨交加,紧闭的卧室窗户被风雨刮地嗖嗖直响。此时,储松应和妻子并不知道,离家300多米的山坡上,因暴雨的袭击,泥石流正裹狭着山石向他们的屋子扑来。 几分钟后,储松应起身倒水,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接着两层的小楼房一阵晃动,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储松应就看到泥石流迅速冲破屋内的窗户,向他和妻子砸了过来。 四周是哗啦啦石头碰撞的声音,满地是黑乎乎的泥石流顺地狂奔,短短几分钟,储松应的下半身全部被埋,而身边的妻子还没说上一句话就被泥石流深深地淹没。 一听到声响,隔壁储松应的侄子陈小江来不及穿鞋就奔过去救人,“当时叔叔在哭,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家的房屋会遭遇泥石流。”陈小江说。 由于屋后的地面平坦,离山坡有一定的距离,储松应并没有考虑到自己家的安全问题。面对洪灾,他把心思和精力全部扑在村里百姓的转移上,而忽略了自己的家人。 女儿早已出嫁,儿子在外打工,妻子刘九香一直在家帮忙照看孙子,没想到一场泥石流却夺走了她的性命。闻讯赶来的亲戚不禁埋怨:“老储啊,你成天在外跑,提醒这个保护这个转移那个,却连自己的老婆都忽略了。”面对妻子的不幸,储松应充满了愧疚和自责。 再大的悲痛,储松应也只能选择放下,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从简”办完了妻子的后事,7月6日又回到了抗洪救灾的前线,“村里还有很多危房户需要安置,抗洪还没有结束,我得赶紧回来。”储松应说。 热心助人,扶起人心好组长 见到储松应时,给人第一的印象就是憨厚、老实,那沧桑的脸上透露着沉稳和靠谱。当问及他个人的情况时,他却十分谦虚,总是把成绩归于村两委会领导班子。作为一名普通的村组组长,一年仅有300多元的补助,但是他却一心扑在村民的身上,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 和平乡地势崎岖,道路狭窄,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作为水口村民组组长,储松应看在眼里,急在心头。2011年,为了把土路改造成水泥路,他经常召集群众开会,希望大家齐心协力修路养路,而现实中却遭遇诸多困难。资金不足是最大的问题,村组19户人家各有各的想法,谁都不愿意掏钱。 为此,储松应主动掏出1万多块钱,“路是大家的,修好了才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福利。”在储松应一家一户的劝说下,有积蓄的村民拿出一些钱,对于一些困难户储松应主动贴补,就这样在他的带领下,村里修建了2.4公里的通组水泥道路。 鞋帮有多少泥土,心中才有多少感情。从和平乡到镇上的集市,走过蜿蜒的山路,大概有4、5公里的距离,为了帮助村民们到镇上的集市售卖农产品,储松应一帮就是7、8年。 邻居52岁的彭承继,一到下半年就外出打工,家中只有他的妻子和孩子,而7—9月正是四季豆上市的时节,每年这个时候,储松应都主动上门帮忙收集各家的四季豆,并送往集市上出售,回来后他从不收一份劳务费,还能把各家的账算地清清楚楚。“村里留守老人和儿童多,只要有人要卖农货,招呼一声,组长就会上门去取。”彭承继说。 前不久,86岁的村民储月盈不小心在家摔倒,储松应闻之立马送其去镇医院就医;村民储诚才在生病期间,储松应也一直帮忙关心照顾他的孩子和家中的老人。村里的人都已把储松应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只要有“想法”,就会主动找他帮忙解“疙瘩”。 问民生、访民怨、化解矛盾纠纷,多年来,储松应用一桩桩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不断地温暖着村民,感化着群众,在干部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责任编辑:程卫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