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器(铅笔画)

 稳稳当当 2019-01-27
2018-07-22

一个外国人写了一本《读懂中国青铜器》,里面的图片高清,各种器物上的纹饰也清晰可见,而且器物大多是私人收藏,各大博物馆见不到,忍不住花了点时间画下来。以后见到独特的造型继续补充完善。

瓿(bu)

用于盛水、酱汁。存在于商代早期,商亡后逐渐消失

鼎(一)

作为食物盛器或炊器,是最重要的祭祀器物

鼎(二)

周代最流行的青铜器之一,变得越来越宽大,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更多,带盖。
流行于春秋末期,用于礼宴中展示供奉的食物。

敦(dui)

用于盛装和呈送食物,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中期消失。

方彝(yi)

普遍认为是酒器,也有认为是用于盛装食物,于西周时期消失

簠(fu)

祭祀中盛装小米和黍这类祭品的容器。出现于西周末年,春秋时流行。

觚(gu)

常见的饮酒器,最早出现于商代,流行于殷墟时期,西周早期消失。

簋(gui)

商代末期与西周初期开始流行,主要用于盛装煮熟的到黍稷稻梁,有圆形和方形,西周时期鼎与簋成为贵族使用的重要祭祀礼器。

盉(he)

用于倾倒液体。商代末期,盉的外表变得更加呈球体状,于战国末年或汉初消失。

壶(hu)(一)

主要用于盛水或盛酒,形状有圆、方、扁形。

壶(二)

存在于商代殷墟时期

壶(三)

存在于西周后期

斝(jia)(一)

用于温热发酵酒浆,出现于夏末,有圆斝和方斝

斝(二)

二里岗晚期与殷墟早期

鸮(xiao)形方斝(jia)

商代殷墟时期

角(jiao)
一种酒杯,外形接近爵,角没有流,也没有顶部的立柱,流行于晚商与西周早期。

爵(jue)

祭祀仪式中用来盛酒与温酒。是最早出现的青铜器,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时期,流行于商代后期殷墟时期,西周初年后消失。

罍(lei)
用于盛水或盛酒,最早出现于商代。盛行于商代晚期与西周初期,西周末消失。

方罍(lei)

商代


鬲(li)

用于烹煮肉类与谷物,三足,一直到西周中期外形变化很小,春秋初期消失。


鬲鼎

结合了鬲和鼎的混合型器物,出现于商代末期,西周时,底部的分隔沟消失。

用于祭祀仪式时洗手的水器,在商末和西周开始数量增多,公元前五世纪从青铜器中消失。

盨(xu)

用于盛装食物,特别是米和其他谷物,可能是簋的变体,最早出现在西周中期,于春秋早期消失

甗(yan)

用于将米或谷物蒸熟。分上下两部分,下半部用于盛水,上半部称为甑(zeng),用来盛米。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一直使用到汉代晚期

方甗(yan)

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

匜(yi)

指各种形状样式的倾注器,最早出现于西周晚期,公元前4世纪消失

觥(gong)

一种大型的盛酒器,最早出现在商代殷墟时期,西周中后期逐渐消失

卣(you)

用于储存与运送酒浆的罐形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商代二里岗时期,公元前9世纪消失

觶(zhi)

一种杯型饮酒器,在商代晚期极为盛行,西周中期(公元10世纪)消失

尊(一)

尊有三种形态,(1)矮壮的,(2)瘦高的,(3)鸟兽造型的,是青铜器中数量最多的,最有名的是四羊方尊

尊(二)

鸟纹尊,西周中期

勺、斗或匕

此类器物称为勺、斗或匕,用来从容器中舀出液体和食物,经常与其他青铜器同出,常见于于西周和东周。

铙(nao)

铙是极小的打击乐器,使用商代,常为三个或四个一组,铙身开口朝上


镈(bo)

镈与钟皆是厚边的打击乐器,以悬吊方式开口朝下,常一组四个以上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