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笠掌管军统期间,曾经设置了3所秘密监狱并被分别以“小学”、“中学”、“大学”指称。其中,重庆望龙门看守所称为“小学”,白公馆、渣滓洞监狱称为“中学”,规模最大、管理最严、关押人员级别最高的息烽集中营则被称为“大学”。 抗战期间,迁移此地 息烽集中营之所以建立,是因为军统过去在上海、南京一带逮捕的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太多。这些人本来囚禁在南京的“军人监狱”。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进犯,南京岌岌可危,但监狱里的这些人既不能杀,也不能放,只好集中转移,先后迁至武汉、益阳。1938年11月,又转移到贵阳息烽关押。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息烽集中营面积约2平方公里,坐落在息烽县城南的崇山峻岭之中,营外有城垣式的围墙,在山坡上起起伏伏,可谓壮观。这里一方面因为贵州远在抗战后方,又处在山林掩映之中,地点十分隐蔽;另一方面则因为此地距贵州省会贵阳不远,且在黔渝公路上,交通方便,易于控制。 防守严密,重兵驻守 为了确保息烽集中营的绝对安全,军统在这里设立一个装备精良的特务大队,在附近建立重重岗哨和碉堡,任何人不得随便进出。附近的息烽县城县长和各乡镇的镇长全部由军统特务和外围分子担任。虽然在名义上与行政上,息烽县隶属于贵州省府,但是事实上省政府无权过问息烽的任何事务,这里俨然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地狱大学,有进无出 息烽集中营之所以被称为“大学”,首先是因为它的规模比其他集中营大,管理也更加严格。其次,息烽营的等级也比其他集中营高,它是关押级别最高的一所,地位在其他集中营之上。那些被抓捕的革命志士从“小学”转于“中学”,再从“中学”转因于“大学”,特务们称之为“升学”。凡是各处集中营选送到息烽营的,一般都称为“升大学”。至于案情重大以至于被处死,则称为“留学”。凡是来到息烽集中营的人,随时都有“留学”的可能。 人间魔窟,刑罚严酷 息烽集中营里有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残酷刑罚,如“吃汽水”:将辣椒粉兑水或兑酒后,从鼻子灌入;“老虎凳”:将人捆绑在长凳上,在脚下垫砖;“打针”:在十个指尖里打入钢针或竹签;“点天灯”:把浸上油的棉花绑在十个指头尖上点火燃烧;“披麻戴孝”:先将身体扎烂,再用胶水把麻布贴在皮肤上一块块往下撕。许多人被这些酷刑折磨致死。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建立至1946年撤销,关押囚犯超过1200人,其中就包括《红岩》中提到的川康特委书记罗世文、西北特别支部委员宋绮云及儿子小萝卜头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