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息烽集中营,永不息灭的烽火

 寻梦游仙 2021-12-22

深秋的贵州依然是阴雨绵绵,在这阴森的天气中,我踏着沉重的脚步游览了息烽集中营旧址。息烽集中营位于贵州省息烽县城南阳朗坝小镇附近的一个山窝里,这里是一处国民党军统关押共产党人、抗日志士和爱国人士的秘密监狱。

旧址广场上耸立着用红色砂岩雕塑的《忠魂曲》,雕塑上的革命者,有的神情凝重地看着倒在怀中的战友。有的目光坚毅地怒视着敌人,用血管爆起的双臂扯断束缚身体的铁链。有的虽然被反绑着双手,但嘴角仍流露出微笑,双眼里闪烁着对光明与自由的渴望。

在集中营的正大门上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几个蓝底白字至今依然清晰可见。集中营四周群山环抱,树木成荫,极为幽静隐蔽,若无人指点,没有人想到这里会隐藏着一个庞大的秘密魔窟。

一踏进集中营的大门,就看见“抬起头来”四个大字高挂在路中央。据说,这是国民党军统用的攻心术,意思是说:“进入此门后,要抬起头来看清楚到了什么地方,要迷途知返,不要再执迷不悟”。

息烽集中营包括营本部和山中的玄天洞囚禁处,它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上饶集中营同为国民党军统的四大集中营。由于小说《红岩》和电影《上饶集中营》的影响,息烽集中营的名气远不如其它集中营,但息烽集中营是军统监狱中等级最高的第一号天牢

息烽集中营的前身是国民党政府的南京陆军监狱,当年国民党在镇压国内的抗日运动中,逮捕了一些宣传抗日的进步人士,但因种种复杂的政治原因,对这些进步人士既不能杀又不能放,也不能让舆论界知道。

为了关押这些特殊犯人,1934年,国民党军统在南京陆军监狱里专设了关押特殊犯人的秘密监狱。抗日战争爆发后,军统把关押的人转押到武汉,不久又转押到湖南益阳,1938年底转移到贵州的息烽县。

在军统所管辖的集中营中,规模最大的是望龙门看守所、白公馆监狱、息烽集中营。按照军统内部的术语,息烽集中营称为“大学”,而重庆白公馆监狱和望龙门看守所则分别称“中学”和“小学”。

这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息烽集中营是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监狱中规模最大的监狱。其二,息烽集中营的等级最高,是专门关押重要囚犯的。从各处送到这的囚犯称为“升大学”,而“留学”则是指囚犯被处死的代名词

走进集中营旧址后,但见路的两旁都是一派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的景象,仿佛是一座大宅的后花园,如果不往监狱上联想,这里应该是一个休养度假的好地方,眼前的景色让人丝毫想象不出这里曾是一座令人毛骨怵然的人间地狱。

息烽集中营是一个守卫森严的地方,当时息烽县城的居民只有两千人,集中营附近的守卫部队就多达一万五千人,这里哨岗密布,电网高墙,附近制高点上建有许多的碉堡,进入这里就是插翅难飞,据说集中营建立以来无一人越狱成功。

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建立到1946年7月撤销,在这八年间先后关押了中共党员、国民党中的进步将领、爱国人士、进步青年等1220余人,其中杀害和折磨致死600余人,400余人下落不明,只有140余人得以释放,而剩下的72人转到了重庆白公馆监狱

息烽集中营本部共设有牢房八栋四十三间,这些牢房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是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命名的,称为:忠斋、孝斋、仁斋、爱斋、信斋、义斋、和斋、平斋,其中义斋是专门关押女犯的牢房

在集中营本部附近的玄天洞,是一自然天成的洞穴,因其地势险要,偏僻难寻,便于隐藏,玄天洞成为关押杨虎城将军与夫人一家的地方。除了关押囚犯的牢房外,息烽集中营在附近的蔡家寨、垮门硐、快活岭等地设有刑场,如今刑场上留下了座座坟茔。

集中营里对囚犯的管理,采取的是全封闭式管理办法,一排排黑暗、潮湿、低矮、狭窄的牢房,窗户全都用木板封闭起来,牢房内终日没有丝毫光线,囚犯关在牲口棚般的牢房,吃喝拉撒都在里面,二三十人挤在10多平米的通铺上,生存条件十分恶劣。

由于囚犯长期关在黑暗的牢房内,出来后猛见阳光就会昏倒,因此囚犯在放风时,会人挤人地关在院子的木笼中。一些囚犯受不了太阳的暴晒而昏了,由于笼里的囚犯过多,死了的人也倒不下去,只有等到放风时间过后,活人走出木笼时死人才会倒地被发现。 

集中营里更加惨无人道的地方,要数猫洞了。猫洞是一个凹下地面的天然溶洞,在洞外往里看,阴暗潮湿的洞穴,锈迹斑斑的镣铐,横七竖八的刑具应有尽有,令人毛骨悚然。这里是特务专门刑讯犯人的地方,在这里被酷刑致死者不计其数。

在息烽集中营关闭时,特务们用十多台卡车连续两周运来粘土把猫洞封死。解放初期和六十年代当地政府曾两次组织挖掘,在洞内挖到无数被害者的遗骨,许多骨头上还带着镣铐,也许集中营关押的囚犯中那400多下落不明的人就惨死在这猫洞中。

军统特务对囚犯们除了思想感化外,就是让人痛不欲生,极为残忍的酷刑。夏天关进木笼里暴晒,冬天剥去衣服暴吹。冰水浸泡、灌辣椒水、点天灯、坐老虎凳、电刑、鞭刑等残忍刑罚在这里应有尽有。

此外,还有“披麻戴孝”的刑罚,将囚犯脱光吊起用铁丝抽打,待皮开肉绽时再撒上盐、辣椒粉加以折磨,然后在囚犯血肉模糊的身上缠上纱布,待十多天纱布与血肉长在一起后,再将纱布一条条扯下,每扯下一条纱布就带下一块血肉,叫人痛不欲生又求死不得。

对于“留学”的囚犯,其杀人的方式分为枪决、棒杀、活埋三种,地点多在监狱后面的山上,杀人前通常不让囚犯知道自己将被处死,而是以上山劳动、释放、提审等名义将囚犯骗到他们事先选定的地点,然后趁其不备从后面开枪将其杀害。

特务杀人有“快扳”和“慢”之分。“快扳”即一枪毙命,“慢扳”则是先射囚犯的脚,使之不能逃跑,然后再枪击其他不致命的部位,每射击一次都要停下来看囚犯痛苦不堪的样子取乐,直到取乐够了才枪击其心脏,其残忍之极,已无人性可言。

在参观中,我看到陈列室中放着一段枯树干,树干上刻有“先忧后乐”四个字。这是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许轩在峰集中营囚禁时,看守让他在树上刻“先忧后乐,忠党爱国”的标语。

轩认为“先忧后乐”可理解为共产党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于是他刻下了“先忧后乐”四字,然后故意蹬翻梯子将胳膊摔断,拒绝刻“忠党爱国”四个字。

小说《红岩》中小萝卜头宋振中也在这座监狱关押过,他的父亲宋绮云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被捕后被关进集中营。母亲徐林侠在父亲被捕不久也被诱捕,当时8个月大的宋振中随母亲一同关进集中营,成了息烽集中营的在册囚犯。

由于集中营生活缺乏营养,宋振中发育不良,头大身小,难友们称之为“小萝卜头”。息烽集中营关闭时,宋振中随父母转押至重庆,后同父母一起被害,牺牲时年仅10岁,是新中国千百万烈士中最年幼的一个。

1940年震惊国民党上下的“军统电台案”的七名共产党员也是牺牲在息烽集中营,这七人中最有名的当数张露萍了。张露萍受党派遣秘密打入军统局电讯总台,与同志一道从军统机关截获了许多重要情报

不幸后来被敌人发现,张露萍同其他六名党员一起被捕,均被关进重庆白公馆监狱,受到威逼利诱、严刑折磨。但张露萍等人始终未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后来张露萍等被转押到息烽集中营,1945年在息烽快活岭被杀害。

看着那一张张发白的照片,那一封封血与泪的书信,那一件件斑驳生锈的遗物,仿佛都在哭诉特务曾经的暴行。我除了对国民党残酷杀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罪行感到愤慨外,更多的是对为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眼前的集中营仿佛笼罩着一股阴森的景象,腐蚀的哨岗,低矮的囚室,黑暗的地牢,恐怖的刑具,一幕幕彷如恐怖片里的场景,都令人追忆起那曾有过的残酷岁月。置身此地,我仿佛听见了刽子手的皮鞭声,听见了那沉重的脚镣声,还有革命者们发出的怒吼。

集中营里那一间间低矮的牢房使我体验到什么是不屈,什么是意志。那一件件刑具和一件件遗物,传达了凝结其中的思想内容和精神价值。在息烽集中营这个特殊的战场中,革命者的人格、意志在这里得到了充公展示。

当年,国民党军统之所以在息烽设立秘密监狱,就是取熄灭烽火之意。历史铸就了息烽,息烽因此而凝重。无数革命者在这个特殊的战场,面对摧残、折磨和屠刀,以的大无畏气概,与国民党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和殊死的较量。

这革命的烽火始终在这座人间魔窟里燃烧不息,这里成为先烈们奋起反抗,追求理想、坚持真理的战场,他们用生命和血肉之躯谱写了最悲壮激越的诗篇。最终这股火焰还是燃遍了整个中国,这正是:“不灭的火焰,永远的息烽;血色的记忆,壮丽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