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古至今,五行八作都有富甲一方的人物出现,为什么从来没有一个医生巨富?

 z开卷有益 2019-01-27

这只是人们的传统观念而已,不可一概而论。

首先来聊一聊“五行八作”

在我国古代,统治者虽普遍施行“重农抑商”的政治主张,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行商之人,就是一巴掌拍死。反而随着朝代的演变,社会技术的进步,在民间,商业逐步繁荣,传统店铺,种类渐增。

而“五行八作”则是民间泛指各行各业的传统俗称,据说起源于南宋。

一般认为“五行八作”包括:

五行(行业):车行、船行、脚行(运输业)、店铺行和衙役行。

八作(作坊):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瓦匠和石匠。

在“五行八作”中,富翁主要生于“五行“。八作”指手工艺人,一般子承父业,不可随意更改,是一种对靠一技之长混饭吃的社会底层人士的普遍标签。



再来聊一聊“医生”

先秦时期,早期的人将不能辨明原因的身体病痛归结于“神”的旨意,所以,“医”与“巫”结合,尤其是在信奉鬼神之说的夏、商与西周时期,医生的地位非常高,不想富都不行。

春秋至西汉初期,礼崩乐坏,人们对鬼神的崇拜不再如此盲目,医生的地位和算命者、卖画人等归于“中九流”之中,有时也归为“方士”。在“百家争鸣”中,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也称“仁术”。因此,在这一时期,医生地位虽有下降,但仍受人尊敬,只是想富而难富。

值得一说的是,文景时期,中央主张休养生息,人们重视养生,医生特别吃香。



汉武帝至宋朝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医生的地位急剧下滑,被认作是贱业,属“士农工商”中的“工”,沦为“方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师说》韩愈

不过,在这一时期,行医者大致分为三类:

1.从官学中学医就业的人

这类人大体分布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太医院”中,地位还算好,毕竟属于官员。至于能不能富甲一方,则主要在于受不受王公贵族和达官贵人,尤其是皇帝老子的待见,通俗点来讲,就是“红包”多少的问题。

2.掌握医药知识,以治病为业的人

此类人就比较悲催了,可谓“吃力不讨好”,因兴趣或情怀等,谋生罢了。

诸如华佗,“意常自悔”,被曹操当宠物养着;

孙思邈,被朱熹感慨不已,“思邈为唐名进士,因知医贬为技流,惜哉!”

3.通医术,但不以此为生存手段的人

这类人出身比较好,家境富裕,本着“以苍生为念”的旨意,为人民服务。

张仲景是典型代表,他的家族是大族,人口多达两百余人。东汉末年,瘟疫肆起,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

饺子正是因他而问世的。



北宋时期,范仲淹提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口号,加之医学与儒学愈加融合,朝廷开始重视医学。

宋代以后,儒家士大夫引用范仲淹良医良相说的主张比比皆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都认同了“良相医国,良医医人”的观点。

至于能不能巨富,因人而异。边治病,边赚钱的商业化运作,则富;不求回报,只求“悬壶济世”,则赚个名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