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育观察法; (2)教育调查法; (3)教育实验法; (4)教育行动研究; (5)教育叙事研究; (6)个案法。 52. 文献检索的方法 (1)顺查法; (2)逆查法; (3)引文查找法; (4)综合查找法。 53.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延迟模仿。 (2)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泛灵论、自我中心、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守恒、去中心、可逆。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抽象、推理、假设、反思。 54.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发展任务和存在的心理社会危机,具体如下: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主体感对内疚感(3-6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3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0-6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感(成年晚期60岁以后),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55. 简述学习过程的几个阶段 (1)理解阶段; (2)保持阶段; (3)迁移和运用阶段。 56. 简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57.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5)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8.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意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59.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知;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60. 简述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5-8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8-10岁),儿童已不把准则堪称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罚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
|
来自: 昵称6165316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