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讓家成為“枷” 南京曾經發生的這樣一件事:一名鐵路職工膽小怕事,為了避免自己的三個孩子出門惹事生非,遭人欺侮,竟將他們從小就鎖在家裏,最長的竟達十幾年,使孩子和外界徹底隔離起來。結果原本正常的三個孩子幾乎成為白癡。這一起極端干涉和限制兒童人身自由的事件,雖然沒有普遍性,但過多干涉、束縛和限制兒童行動自由的父母是大有人在的。在這種情況下,家對孩子來說,無異於“枷”。 現代兒童權利保護的出發點首先是把兒童當作一個獨立的人,與保護他們的成年人享有同等的權利,具有同樣的人格尊嚴。如果父母以自己所理解的對孩子的“愛”干預、禁錮孩子,以“家長”的權威對孩子的管教過於嚴厲,侵犯了兒童的人身權利、玩的權利、參與權利,那麼這樣的保護就會成為對孩子的傷害,就會發生強烈的親子間的衝突,甚至逼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家何以成為“枷” 在孩子小的時候,由於他們的弱小和不成熟,需要來自成人的關愛和保護,父母有義務幫助他們成長起來、強大起來,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在嬰幼兒階段,孩子的需求主要是生存需求,這種需求大部分是可以在家庭中得到滿足的,對家庭有一種天然的依戀之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上了學,有了更多的夥伴,接觸了許多家中沒有的新的人和事,看到了家庭以外的新天地。這時孩子對家的心理依戀已不像幼時那麼強烈了。他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需要在更廣闊的天地裏成長。 在這時,做父母的面臨著兩種選擇:是創造條件,給孩子開放的空間,還是依然把孩子封閉在自己的卵翼之下,按照大人設計的模式發展? 許多父母選擇了後者。理由之一是,父母們企望自己獨生的孩子成才,而成才的偶像被“博士”、“碩士”的光環籠罩著。所以從上學開始,就為孩子設計了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碩士——博士的成才之路。人們抱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古訓,規定孩子的活動完全圍繞著學習這個軸心轉,把孩子的活動範圍固定在家庭——學校這“兩點一線”軌跡上。在一些家庭,孩子的學習內容被限制在課本的狹小範圍之內或者按照父母的意願安排孩子上各種特長班,不許看課外書,不許看電視,對與同伴的交往也予以干涉。在父母看來,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習上的萬無一失。 另一個原因是,在傳統的中國,歷來就有“養兒防老”之說,人們把傳宗接代作為生育的目的。在多子女家庭中,延續香火的長子如果有什麼“閃失”還有其他子女。而且贍養照顧老人,聯絡父母感情等子女在家庭中應盡的義務,也可以有多個子女輪流或分別承擔,這便是人們所謂“多子多福”的理由。但獨生子女家庭就沒有了這種條件,子女的一切義務只能由一個人來承擔,獨生子女肩負著家庭維持的全部使命。所以不少獨生子女的父母總有一種潛在的憂慮感,最擔心孩子生病或發生以外事故,所以給孩子以加倍的保護,把孩子的活動限制在大人的控制之下,認為這樣才是孩子最舒適的,也是最保險的。 這樣,家成為孩子成長中的“枷”,束縛了他們的手腳,也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 孩子需要寬鬆的環境 有一篇題為“出走的少年”的短文中,敘述了這樣一件事:一位中年婦女闖進了民警值班室,她哭訴著年僅11歲的女兒離家出走的經過。她和她的丈夫都是60年代的大學生,但他們在事業上並沒有什麼成就,因此把希望寄託在現在的女兒身上。他們規定每天做完作業後,還另加其他的學習項目。女兒拼命地學,拼命地寫,每星期六晚上僅有的看電視時間也被取消了,就連結交小朋友的自由也被限制了。終於有一天,女兒“崩潰”了。那是一個星期天,她和丈夫到單位去上班,把女兒鎖在屋裏,把原來額外的作業又加了大碼。沒想到,當她下班回家時,女兒已經走了。桌上留下了一張字條:“媽媽,我受不了了,我不回來了。” ——這便是束縛孩子的後果。 有這樣一幅漫畫,上面畫著一個精緻的鳥籠,籠子裏有一個小女孩緊緊地把著籠門的柵欄,望著籠外哀切地喊道:“媽媽,把我從籠子裏放出來吧!”小女孩的呼喊,道出了無數孩子渴求自由的心聲! 從多項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在家庭中家長限制、束縛孩子的情況是比較普遍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孩子在家庭中愉快的體驗,影響了孩子的人格發展。尤其是採取過分保護和過度干涉教育方式的家庭,孩子有明顯的人格缺陷。 事實上,兒童天性活潑,需要在一個活潑、自由、寬鬆的環境裏成長。管理教育的過度,只能破壞他們自然適宜的成長環境,使孩子的個性受到壓抑和扭曲,從而降低家庭教育的積極作用。家長在孩子身上所做的努力,只能事與願違。 創造一個寬鬆的家 如何讓孩子從封閉的家中走出來,擺脫“枷”的束縛?在《我們怎樣做父親》一文中魯迅先生曾經指出:教育孩子,首先要理解。他認為“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達”。其次要指導,決不能用前人的“同一模型,無理嵌定,長者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再次是解放,交給他們自主的能力,使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魯迅先生在這裡提出的理解、指導、解放是為孩子創造寬鬆的、溫馨的家庭環境所必需的。 理解孩子,就是要依據孩子的不同的心理和行為特點實施教育。上了學的孩子,已經不像嬰幼兒那樣無知無識,孩子也不滿足於父母的指導,需要在更廣的領域裏獲得更多的知識。如果父母對孩子年齡的增長,身心特點的改變視而不見,依然象管小孩子那樣去管他們,勢必造成孩子與父母的隔閡。理解孩子最重要的是以有效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在親子相處的之中平等相待,大人孩子共同敞開心扉,是創造家庭寬鬆環境的前提。 指導孩子,是給孩子前進路上的指點和適度的幫助,而不是站在長者的位置上對孩子發號施令,讓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也不是事事包辦,處處代勞,這樣無異於剝奪孩子自己的生存權利。而指導孩子的真諦是家長將自身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的體會和他人的經驗傳授給孩子,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少走些彎路,更充分地發揮自身的優勢,讓孩子增長擺脫家長的“拐杖”,獨立做事的本領。 解放孩子,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解放孩子的人格,解放孩子的手腳,讓孩子在投身社會生活的體驗中,獲得知識和能力。如果把孩子圈在父母劃定狹小範圍裏,會使孩子閉目塞聽,很少獲得外界的刺激,得到的資訊少,而變得呆頭呆腦,失去成才的基本條件。要創造條件,鼓勵孩子走出小家庭,把孩子從枯燥乏味的家庭業餘學習的孤獨環境中解放出來,為孩子創造與同齡夥伴交往的條件,把孩子引領進一個具有交流和能夠展現自我表現力的大家庭的學習空間;走向大自然,改變長期單調環境和單調的書本知識的反復刺激的狀況,以及由此產生的懈怠的精神狀態、薄弱的意志力,讓孩子在廣闊的大自然中獲取知識,以及在各種環境下的生存能力;走向社會,通過接觸普通勞動者,養成尊重勞動、尊重勞動成果的好習慣,並在對社會現象的觀察中了解社會、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 “枷”的束縛,會使童心萎縮,乃至扼殺未來之天才;家的寬鬆,能帶給孩子生命的活力,培養出國家的棟樑。 (作者:關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