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路线图 ![]() 本文路线图.png 1、“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翻了10遍2018得到“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零零散散看了将近10遍。 第一遍,读了一半,我大概知道讲了些什么; 先将概括图发出,后文有精细还原思维版导图 ![]() 导图概括版.png 2、收获6点与知识整理相关的知识组块这个过程很有意思,没有输出的学习,可能只能记住中间的某句话,或者对某个概念似懂非懂。 但是当你把一件你觉得值得花时间去探索的东西进行系统建筑式的学习的时候,你一定能收获与时间相对应的收获。 比如,花了3天的时间,拆解演讲原文,在拆解的过程中,脑海里不断地冒出知识整理相关的知识组块,运用到为什么要导图+卡片的组合,脑海里的规划也越来越清晰:
3、扎心五问与知识整理的思考每一个点,都像一个小小的知识组块,当我要把自己的这些想法串联起来,变成文章分享给大家,对这些想法进行了排序,重组的时候,我发现,知识融汇贯通了,抓住小趋势的扎心五问,前三个问题,完全可以引发我对知识整理视觉笔记的思考。
4、我能看到知识的真相么?“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扎心五问之一:我能看到事实么? 放到自己做知识整理的工作中来:我能看到知识的真相么? 答:能,用还原思维做思维导图。 组块运用1.PNG 笔记侠有一个很牛逼的思维导图分舵,里面的笔记达人在分舵舵主猫妮的带领下,导图技能绝对是超级一流的棒。 当跨年演讲结束的第二天,很多达人都开始做思维导图的笔记了。最后呈现的导图,非常精彩。每个人的导图风格迥异,当看到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个源头知识呈现出来的迥异导图时,我在思考: 思维导图在做知识整理这个功能时,到底应该怎么用。 2018年,关于思维导图,有一个很强烈的信号在脑海里浮现:还原大脑所想。 当思维导图做思维发散时,自然是在还原大脑所想 当思维导图做思维呈现设计时,当然是在还原大脑所想 当思维导图做知识整理来促进自我的学习时并要进行传播时,是否是在还原大脑所想?还是只是做知识的搬运工 用思维导图做知识整理来促进自我和他人的学习和吸收时,我们如何才能准确的提高学习效率,重复吸收作者想要传达的东西,让吸收最大化。 说到还原这个词,扎心五问①中提到的:还原能力,确实让我扎心了。 事实=根据某种原则的抽象→这个中间的等号会丢失很多东西 演讲/文章/书籍=根据某个人的理解翻译出来的思维导图 这个等号中间同样也丢失了很多东西,丢失的多少跟做导图的作者的思维和知识厚度,认知强度有关系。 做导图的过程,我们好像更容易抽象,却不知道怎么还原。 如果真的要还原,可以还原什么呢? 让我们来看看一篇写作或者一篇演讲的形成过程:
没错,为了更好的吸收,我们应该尽量还原作者/讲者原始的创作思维,而在创作的雏形阶段也就是思考阶段的思维,往往是网状的,为了让我们读者更方便阅读,一点点的阅读,变成了线性。 所有我们看到的都是What层面的东西,所有网状变成线状的过程,都是How如何抵达的过程,而真正吸收最宝贵高效的学习效率是能具备从线性还原到网状思维的能力,这样的吸收才能更大化。 如何还原,倒推! 其实也是还原能力这个词真正扎心引发了我以上的思考,当看完扎心五问,执念就是,漫长的文字,我要还原成网状,不能依赖竖图/或者其他的结构来作图。 一张空白画布,从what-how-why 的逆黄金圈法则,展开作图思路:
一整个线路下来,思维像是得到了一番军训般的锻炼,我能感受到,大脑中关于知识探索,强连接的思维神经,在不断的增强。 没错,正是这一整个线路下来,我挖掘了很多知识组块,发现跟知识卡片的理念和运用不谋而合。 ![]() 时间的朋友 作图逻辑.png 扎心五问按照:论点-支点-案例、金句-我的思考、案例(省,下面知识卡片展示)整理如下: ![]() 导图2.png 时间的朋友前半部分用线性思维导图呈现如图: ![]() 小趋势 对比大家能感觉到,竖图确实适合美观,符合阅读习惯,但是如果要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交互思维,抱着还原思维作图,大有好处。 5、我能感知非共识么?→我能做知识创新么?答案:用知识卡片回归创作。 组块运用2.PNG 著名写作家纳博科夫擅长卡片魔法。 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取出一块,那儿取出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我不知道,也许是喝得醉醺醺的猎手。 ![]() 卡片交互图.png 纳博科夫《微暗的火》结构图。 ![]() 微暗的火结构图 2018在知识创作这块的关键词就是:知识卡片。 其实能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知识体系的变化,尤其是做完知识管理信息流和构建知识创造系统的卡片之后,自己的导图-卡片-知识管理体系,更加的清晰明了。(后面单独写文说明) ![]() 知识管理信息系统.jpg 知识创造系统.jpg 关于知识卡片的运用,从纳博科夫的写作习惯来看,就是知识卡片布局素材,再进行交互成文的过程; 那其实放在知识管理学习中,用逆向思维来看,我们其实可以在知识组块这块多下功夫,拆解思维,刻意练习,形成知识卡片,一个知识点,就是一张知识卡片,高效积累,同类合并,相似交互,多个知识点就能构成一张体系。 拆解、合并、交互、成文,我们又回到了古老的写作创作方法。 6、 我的时间够用么?→如何让知识卡片更好的熟悉碎片时间?答:5分钟时间,4分钟吸收,1分钟形成知识组块 ![]() 组块运用3.PNG 最近流行的东西好像越来越轻量化了,看:
包括知识整理这块:
我们会怀疑这种方式是不是真的适合符合我们的吸收,信息过载压得自己好像透不过气来,但是这好像是应对信息过载的一种方式,因为太多了,我们想尽办法换着形式去吸收。
没错,信息过载就是对环境熟悉程度太低,所以,我们要熟悉这个环境,在时间、空间无限碎片化的环境里,快速集中,快速专注的能力。 知识轻量化吸收就是熟悉环境的过程。 系统学习有时候是魔咒,因为我们总觉得系统学习就需要大块知识,所以一直在等时间。 再也不要等时间了,如果你有5分钟,用4分钟吸收知识,用1分钟把知识打包形成组块,存在记忆里,你的学习效果一样会很好,且这样,很容易锻炼你的知识打包能力和专注能力。 你的知识管理系统里,就像是砖块和建筑的关系。 建筑是你的知识系统,你知道他长什么样,不管时间多长,你随时停下来,又能随时开始,知道自己修砌到哪里了 砖块是你的知识卡片,你知道自己的建筑需要什么砖块,又能随时保持专注安于当下搬每一块需要的砖。 有知识建筑是找到好的知识砖块和保持持续专注的前提,搬运好知识卡片是快速修成知识建筑的快速途径。 当你的思维思路打开的时候,你就能很容易急速的保持长久的碎片专注。 PS: 本图所有的文字、思维导图、知识卡片,大部分在碎片时间和嘈杂环境中完成,小小sha 在义工旅行,每天耳边会有来来回回的声音,自己也要和客人沟通,办理入住退房,做饭菜等事情。 但是当我决定做这件事的时候,我所有的碎片时间就都在为这座大厦努力,知道从哪里停下,也知道从哪里开始,快速衔接,快速浸入。 时间的朋友扎心五问知识卡片送上: ![]() 扎心五问1 ![]() 扎心五问2 ![]() 扎心五问3 ![]() 扎心五问4 ![]() 扎心五问5 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帮助。 添加“小小sha“的微信,发送时间的朋友3张导图+5张知识卡片原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