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气变化,或外出玩耍时,孩子不小心受风了,会出现流鼻涕、鼻塞、头痛、打喷嚏甚至发烧等症状。出现了上面的症状,有人会说赶紧吃药吧,别等严重了。这个想法是对的,此时病邪还在表,如果及时处理,病邪就不会往里走,感冒也很快痊愈。 除了吃药,还可以采用更方便的推拿,此时可以做头面四大手法来祛风解表。之前在介绍别的穴位时,提到过头面四法,是外感的常用基本手法,有留言就询问这几个手法都是什么,夏风虽说回答了,但是觉得没有详细的介绍,应用起来还是有困难的,今天就来介绍这几个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的穴位大多在手上,不过头面四法也是经常用到的。明代周于蕃是最早运用头面联合操作的医家。《推拿妙诀·汗法》云“以两大指更迭上推,从印堂而上(似为开天门),左右分抹眉额眼胞数十下,至两太阳揉掐之数十下。随将全指摩擦囟门头脑亦数十。临后将两大指拿住两太阳,两中指拿住脑后两风池穴,四指一齐着力拿摇一会。”其记载的操作与头面四法中大多相似,除了最后的拿风池与现在略有不同,但周于蕃记载了操作,却无相关命名。之后其他医家虽有应用此操作但都并没有命名。到了清代,熊应雄为首次命名并描述头面四大手法,主要是“坎宫,攒竹,太阳,耳背高骨”并附图。近代山东小儿推拿大师孙重三先生,在他的《儿科推拿疗法简编》一书中谓“以上四穴,古人称之为四大手法”,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和掐揉耳后高骨。 【位置】 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 家长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可用作推拿的起式,小儿有何种不适,都可先开天门,正如它的名字,此法有天人相应之意。起式做24次,治疗时可推3分钟。 【操作演示】 【作用】 开经络,活气血,调阴阳;同时祛风解表。 【位置】 自眉心向眉梢成一直线。 【操作】 家长用两拇指桡侧自小儿眉心向眉梢同时分推30~50次。 【操作演示】 【作用】 此法亦称分推阴阳,有疏风解表,止头痛,清热明目之功。 【位置】 两侧眉梢与眼角延长线相交处,眉后凹陷处。 【操作】 家长的两中指或拇指端在穴位上做弧形或环形运转推动30~50次,亦可自前向后直推,成为推太阳。 【操作演示】 由于微信文章只能插入3个视频, 揉太阳与掐揉耳后高骨合并到一个视频中啦~ 【作用】 疏风解表,清热明目。 ![]() 【位置】 耳后乳发际,高骨下凹陷处。 【操作】 家长用两拇指或中指尖在耳后乳突(隆起的高骨)下方的凹陷处掐揉30~50下,每掐3下揉1下。 【操作演示】(见上方视频) 【作用】 疏风解表,镇惊除烦。 为方便记忆,有人将头面四大手法的位置编成了歌诀: ![]() 天门眉中至发际,坎宫眉心延眉梢, 太阳眼角外凹陷,耳后高骨乳突找。 怎么样?是不是很容易就记住啦。下次孩子在感冒发烧不用干着急啦,上面的手法先操作起来,同时可以配合之前介绍的退热穴位,如清天河、下推天柱骨等,看看症状是否有所缓解。 还有在推拿时,要注意力度得当,手法柔和,以小儿能承受的力道为度,在按次数操作时以小儿皮肤微微泛红为度。但是要注意,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发病迅速,变化多端,家长们在给孩子推拿的时候,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状态,切勿盲目操作,延误了病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