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感继发肺炎,事出有因

 李金荣LWD 2019-01-28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追求真理的道路还很漫长,但要百折不挠地去探索。流感后肺炎的发病机制也处于不遗余力的探索过程中,但至今尚未有明确结论。流感患者肺部的细菌感染是促进严重疾病和死亡的关键因素,那流感病毒与细菌之间是如何共同致病的呢?本期我们一起探讨流感继发肺炎的可能发病机制。


温馨提示:全文共计1100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划重点

流感继发肺炎的发病机制特征在于混合感染病原体与宿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物理屏障的破坏、免疫应答的失调以及恢复体内平衡的延迟。该级联反应可影响病原体的生长,免疫介导的病理学改变,同时增加发病率。


发病机制

流感病毒和细菌的协同作用

流感病毒可表达几种不同的毒力因子。病毒的神经氨酸酶可裂解唾液酸,从而使血凝素与细胞表面的末端唾液酸结合,引发内吞作用介导附着,同时神经氨酸酶裂解唾液酸后也为细菌提供新的结合位点。例如,神经氨酸酶可增强肺炎链球菌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粘附,血凝素可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入人体肺细胞。此过程可被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逆转。且继发细菌性肺炎发生率与神经氨酸酶活性呈正相关。非结构蛋白PB1-F2和NS1在感染细胞中制备。PB1-F2可引起细胞毒性并促进炎症反应;NS1可调节固有通路,包括干扰素信号通路。

细菌细胞毒素与病毒协同作用,进一步对肺造成物理和免疫介导的损伤。

病毒及细菌对呼吸道的破坏以及机体的免疫或炎症反应

流感病毒破坏呼吸道上皮细胞,基底膜暴露,同时上调肺部血小板激活因子受体,为细菌结合提供受体。呼吸道黏液分泌增多、炎症细胞浸润等可以引起小气道阻塞,造成无效腔,有利于细菌繁殖。肺纤毛功能减弱,细菌清除功能下降,亦有助于细菌生长和致病。


肺泡上皮受损和受体的增多使细菌易于附着和生长。肺泡中特定的功能性吞噬细菌的巨噬细胞消耗死亡,使细菌逃避早期的先天性免疫反应。

机体感染流感病毒初期,抗病毒免疫反应激活,从而增强抗病毒作用,但同时这些免疫反应也会减弱机体对细菌的清除能力。而在流感病毒感染的恢复期,为了修复上皮细胞及保持肺部的稳态,多种抗炎免疫反应上调,这都可能使机体更易受到细菌的继发感染。

机体本身的易感性

鼻咽部有致病菌定植的患者可能更易发生混合感染。在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的研究表明,有肺炎链球菌定植的流感患者,进入ICU治疗或死亡的可能性增大,鼻拭子肺炎链球菌阳性与重症病情或死亡密切相关。同时,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Toll样受体的脱敏、PB1-F2蛋白的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的激活亦可能增加机体对细菌的易感性。


参考文献:

McCullers JA. Nat Rev Microbiol. 2014 Apr;12(4):252-62.

张锐沐,邓继岿.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2):328-332.

PP-AVE-CN-0249-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