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国培故事(2017)

 淡炒凡 2019-01-28

一、摸不着门

一直记得去年的630日,那是国培报到的日子。山里的清晨还颇有寒意,出发到县城去赶长途车时我还穿着长袖外套。

长途汽车晃晃悠悠六七个小时以后,终于到达了重庆北站。一下车,就被热浪包裹了。急急忙忙钻进轻轨,但那个叫华新街的小站却一会儿就到了。

出了站口,热浪似乎比先前更盛。没办法,只能狠狠地吞口唾沫,憋住气,拼了烧掉眉毛的危险,一头扎进去。汗水模糊了镜片,眼面前到处都是火焰,还不时有火星乱飞。背囊重了,步子沉了,头脑昏眩,步履蹒跚,晃晃悠悠了很久,才好不容易找到了那个位于金源路上的喜客精品酒店。

酒店的玻璃门比路面高出十多级台阶,在阳光的照射下明晃晃的。我背着沉重的大包,拖着僵硬的腿脚爬上去,眼前金星直冒。我竟然找不到玻璃门的把手在哪里了。正当我快要摊倒在台阶上的时候,门开了,一位戴着银镜的长发美女将我迎进去,帮我取下包裹,递上纸巾和热茶,还亲切地问道:“先生,您是参加国培的吗?……您辛苦了!”出门在外,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热情的宾馆服务呢!

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班主任宋雪菲老师。

现在想起来,这次国培两位班主任的热情、周到和细致是以前的国培所未曾见过的,我一直心存感激。——我真正享受了“师傅引进门”的待遇;当然,我也明白“修行靠自己”的道理。

二、抖落龟甲

一年的脱产学习,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不小的挑战。首先是年龄问题。学员手册发下来了,50个人当中,三四十岁的居多,有的还只有二十几岁,比我大的很少。我担心自己的脑子慢了,跟不上。其次是学历问题。听田伟院长说,我们的目标是发展“四力”,即教学力、教研力、培训力、研发力,要求还是蛮高的。但我的在校学历仅是中师,专科、本科的课程都是自学的,总感到肚内空虚。还有,就是听说这群人当中有不少的“大咖”,我就更加的不敢随便讲话了。

这不,那么多同学很活跃,敢说敢做,牵个手哇,跳个舞哇,都能随意而为,即兴发挥。但我却只能默默地看着。总感到体表有一层厚厚的硬壳,把我的思想,我的灵感,我的四肢,甚至连嘴巴也都封住了。它们就像蜗牛的触角一样,胆怯地从眼睛和耳朵的小孔中探出头来,小心地打量周围的一切;哪怕是微风,即使是暖阳,也会令它们迅速地缩回,把自己紧紧地封闭起来。我不由得感叹,年轻就是资本,时间就是生命,活力就是价值!

还好,这些年轻人都很随和,都很热心,他们主动向我打招呼,事事都来征求我的意见,还鼓励我说:“没关系,放松些!”“我们支持您!您是我们的定海神针!”

丰富的课程内容让我迷恋,神游其中倒也不觉疲累,心儿静下来,那一缕纠缠许久的消沉颓废之气开始消散。渐渐地,我开始尝试交流与倾述,尽管时有碰撞,但那种愉悦和充实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活动多了,我渐渐感觉潜在的活力在一点点苏生,内心的热情被慢慢地唤醒。

从专家的身上我看到了那种对于我来说久违了的敬业乐业的职业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专家们的成就与这些美好的东西一起复燃了我曾经的欲望与热情。就把这次培训当做是对我多年坚持的一种认可和奖赏吧,潜下心来,为山区,为乡村,也为那些因缺少爱也缺乏管教而越来越逆反的留守儿童们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我是一个愿意学习的人,也愿意自加压力,经常爱看一些别人不愿看的我自认为有益的专业书籍。然而,关于学习氛围的问题,却不是我们一般小教员所能左右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一些不屑的眼神和揶揄的笑声中坚持,坚持,再坚持。乡村的未来在教育,山区教育的未来在教师,但山区教师的成长则既需要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也需要专业的培训与引领。想到这些,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开始沉重起来。

在我的潜意识里,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们自然是应该博学的。但是,发现,我身边的学员,不少人都是大咖,我诧异于他们的博学,惊异于他们的成就,还震撼于他们的敬业乐群,好学不倦。学贯东西、才高八斗不是专家学者们的专利,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也应该是一线教师的属性。

老树新芽,那是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枯木逢春,又是一番新的景象。我告诫自己,不要倚老卖老!何况,我还并不老呢?

这天上午,是钱金涛老师的讲座,要我们当堂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孔乙己》当中的片段。我站起来了,读了,还谈了自己的理解。坐下时,在热烈的掌声中,我感到整个脊柱一直到后脑勺都好像撑了一根僵硬的木棍,像针扎一样疼。我知道,这是龟甲被挣破,并被片片抖落时的阵痛。当时,我心里有一首歌:痛并快乐着。

三、寻根悟道

我把这次国培当成了一次寻根之旅,一次语文教学的寻根之旅。每一段行程终了,我都会回头张望,用诗歌,用散文,用惊喜或深情的笔调写下自己的感受。

78日,重庆集中培训第一阶段,我写下了“三句半”——《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其中有这样的语句:重信念,提修养/为民族把前景展望/胸怀大道散发光芒/真棒!男:不忘初心我们心怀坦荡/女:砥砺前行我们意念如钢!其实,这就是一种宣誓。

上海培训期间,我写出了散文诗《国培印象》。“先前,在我的心中,常常出现一个意象,凄苦的胡杨根,在茫茫的荒原翘首张望;纵使它依然坚挺,却无法改变,千年的风沙万般的荒凉。后来,在我的记忆里,有一株高大的巴山杨,它伸枝展臂冠盖如云,见证过,无数人的追求与梦想;但是,却禁不住文明的诱惑,用水泥板当被褥,请挖掘机挠痒,竟落得个半身不遂元气大伤。前不久,有一面滴翠的绿山墙,巍峨高耸令人仰望,渺小的我蹑足从墙边走过,绿墙的长臂轻柔地挽我,我在温热的臂弯里,忸怩;没曾想,衣衫染了色彩,竟舞动出几点星光,隐约望见诗与远方。现在呢,一棵棵茁壮的小叶榕,正伸展,千万根灵须,如饥似渴,吮吸知识的佳酿,终有一日,他们会枝叶相连血脉贯通,为大地母亲,绚烂出金色的辉煌!”

这是真实的感受。上海之行,终于明白了许多东西。首先,语文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的思维能力比数理化老师的要求高得多。其次,语文教学的内容教材没有明确呈现,它需要老师进行专业的处理。确定教学内容是区分语文老师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标,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第三,深透地解读文本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语文老师在文本解读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自己的“不知道”,造成“瞎子牵瞎子”的现象很普遍。第四,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学必须潜入语言,发展学生思维。第五,语文教学是学生学的活动。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或习得,实现自主建构语文知识技能的目的。

也是在上海期间,我写出了散文《与文化擦肩》,用“受伤的老皂荚”、“凄苦的胡杨根”、“繁茂的大榕树”和“滴翠的绿山墙”四个片段写出了自己语文教学生涯的寻根历程。

我写过一篇心得体会,题目叫《“那个真正的我,一定在路上”》,文中引用王君的话,说,“丑”比“王”只多了一笔,如果用丑小鸭那样的逃亡,用一颗追求尊严和美的心,一颗执着、善良、谦卑的心去掉“丑”上的那一笔,“丑”就变成了“王”。

缙云山,是一段特殊的旅程,有七律《登云练飞》为证:“巴山十月秋池满,国培练功在山巅。香炉峰前齐唱诵,缙云寺里共参禅。数日修行重上路,群鹰振翅欲飞天。待到他日重聚首,立德立功还立言。”这时候,已明显感到认识和信心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第四阶段培训结束时,我写的总结题目叫《我的需要被需要》。文中透露出被伙伴需要,被社会需要时内心的激动和自豪,同时,那种发自内心,舍我其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责任与担当开始显现了出来。

这时候,我才真正开始理解“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的深刻含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