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寻逊克知青村干团队(二)

 红豆居士 2019-01-28

作者:方 良 沈春达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与70年代初的逊克县农村,诞生一群知青村干,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早从1968年开始,在这个北疆人口小县的农村广袤大地上就陆续来了一批批有善心有志向的年轻人。这些人统称为“知识青年”。

首批到逊克农村的知青是在1968年5月25日出发下乡的逊克县城镇户口的高中毕业生23名、初中毕业生30余名。同时,还有更多的农村户籍的高初中毕业生回乡务农。这些本县“老三届”知青,人数不多,但开先河,且有着服水土、通乡情的优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在各村屯发挥出很强的作用。

待两年后,大批69届上海知青到达这里时,已经可以在本县域看到多位本地学生干部的高大形象,(如松树沟公社东发大队革委会主任王树东、县武装基干民兵连副指导员凌万春等人)。

随后在1968年11月5日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子弟中学与该市民族中学出发的“老三届”知青奔赴本县车陆、逊河、奇克镇以及新鄂公社等公社,据说有161名。其中,有很早就担任西双河大队干部的刘志欣、以及稍后也担任村干的曲桂华、赵圣安、张林忠、王宪义等人。

到了1969年,上海“老三届”知青分数批次来到本县。首批在3月17日从上海出发,同月21日到达,人数达1300人之多,分别安置在沿江的干岔子、边疆、车陆等公社。

4月28日,又出发了一大批,分别安置在逊河、新鄂、奇克镇等公社。

5月25日,又出发一大批,安置在逊河与奇克镇公社,金训华烈士也在此列。到了同年11月,上海“69届”初中毕业生也来了,于11日出发的是闸北区与松江县的“69届”,于16日出发的是静安区的“69届”,于26日出发的是卢湾区的“69届”。

其中静安区的市西中学与卢湾区的第十二中学“69届”知青是通过整体动员、集体下乡的大型团队。

市西中学一次性有300余人一起到达本县,第十二中学的人数也近似如此。这两校的“69届”算是“一片红”到北疆了。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寻逊克知青村干团队(二)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寻逊克知青村干团队(二)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寻逊克知青村干团队(二)

(图片说明:1970年12月召开的本县首届知青双代会名册里,可以看到许多知青骨干的名字。有的已经担任了公社与大队的干部。)

再到1970年,从3月到8月,几乎每一个月份,本县都接受一大批上海“69届”知青,使得本县每一个公社的每一个大队都安置了上海知青。本县上海知青人数接近5000人。

在这庞大人数群里,涌现出几百名村干,属于大概率的事。何况这里有很大一批人是以写决心书(甚至是血书)、瞒着家人报名的方式,坚决要求来到北疆的。他们有迎难而上的意志、持续刻苦的毅力、以及直面艰苦、抗击挫折的心理素质,比较快地适应环境,胜任合格社员的劳作,逐渐承接大队里的一个个重要岗位。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寻逊克知青村干团队(二)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寻逊克知青村干团队(二)

(1970年出发的“69届”有一个口号:“继承金训华烈士的遗志,到北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逊克县,人所皆知:出了一个金训华,使得北疆人口小县逊克这个地方在全国闻名。同样也因为有了金训华牺牲在逊克,引来了一批批有为知青来到逊克。

尤其是在1970年春节后,上海市69届初中毕业生开始全面动员上山下乡,就是从金训华烈士事迹报告会开始的。各校69届积极分子都以报名到逊克去插队为荣。同样的例子是,在1974年夏季,有河南省郑州一中6名与开封铁中1名共7名高中毕业生主动要求到金训华战斗过的地方去支边,来到本县干岔子公社东升大队插队。一个7人的小团队,却浓缩了精华,其中涌现出技术能手与青年干部。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寻逊克知青村干团队(二)

(图片说明:《黑河日报》1974年12月21日头版报道河南知青七人自愿到逊克插队的事迹。)

可以说知青村干是以先进知青的自觉行动,再加上适宜的环境,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寻逊克知青村干团队(二)

(图片说明:一位好友传出此照,称:“这群人朝气蓬勃、年轻有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