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苏州“赖债庙”苏州独特的历史文化
1月28日,苏州电视台“新闻夜班车”播了“赖债庙”。这是苏州独特的历史文化。明清朝时,虎丘山后有座“赖债庙”。除夕,欠债人进庙后,讨债者不能进庙追债,过了这夜是新年,正月十五前是不能讨债的。这是欠债的苏州穷人在年关躲债的独特文化,实是“躲债庙”。电视台主持人说,当时没有“老赖”的称呼云云。这是误会。众所周知,现代的“老赖”是有钱不还的刁民,绝不是还不了债的穷人。而躲进“赖债庙”度过年关的穷人都是没法还债的无奈之举,且所欠的是民间的借贷款和店家的货款。笔者认为“赖债庙”事实是“躲债庙”,除夕进庙躲债人是“老赖”完全是误会或曲解。
“赖债庙”实应是虎丘的一大历史景观。苏州方志记载:"虎丘通幽轩为宋和靖书院,后改陆羽楼,清嘉庆时改为牛马王庙,民间呼赖债庙,除夕贫户常避索债人于此。"
“赖债庙”在虎丘后山。旧时,每逢过农历年一年的民间债务必须结清。店家和债主讨账、讨债要持续到除夕夜。年初一晨的新年是不可以讨债的。除夕是债户及穷人最难过的。虎丘山后的“赖债庙”是这些人躲债的法定去处。据说清代嘉庆时还通宵演戏,且备有茶水茶点,供这些人渡过除夕夜,且任何人不得在庙内讨账讨债,不然将被众人打出庙门,且官府不受理。民间传说,原庙内仅是让债户穷人偷偷的躲藏之处,某年除夕,有一富人某甲经营失败,除夕去庙准备上吊自尽,一进庙门发现有人捷足先登,且已经开始上吊了。某甲问:“你为何自尽?”捷足先登的某乙答:“我欠人五吊钱(5000铜钱),实在无法归还。只有死路一条。”某甲说:“你不要死了,我这里有二十两银子,你拿去还债,余下15两来年做些买卖吧。”某乙说:“恩公你呢?”某甲说:“我欠下巨债无法还清了,有朝一日你发达了,设法重修此庙,让穷人大年夜有个去处。”某乙跪地谢恩而去。某甲上吊自尽。数年后某乙买卖发达居然是财主了,不忘前恩出巨资重修此庙。有司将此事上奏朝庭。皇帝下圣旨,立规矩:“苏州赖债庙”大年夜不准讨债。此苏州民间传说矣。也有说这某乙是巨富沈万三。但苏州确实旧时有大年夜“赖债庙”不准讨债的民俗。
“欠债还钱是古今中外的公理。然而对欠债人的处置,因时代的进步而趋向“以人为本”的与时俱进。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欠债是要进监牢的,还债才能释放。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名著“大卫。科波菲尔“中就有位考伯先生,因欠债而全家经常进牢房的。现代资本主义则有了“破产法”等法律,对经营失败破产者及有关债务人有人性化的裁决,让他们能正常生活和鼓励他们再努力等等。这是社会的现代化。现在中国,有些人对有钱不还的“老赖”们颇为憎恨,这完全可以理解,且对实在无法还债的弱势者也应谅解和宽容。这也应与时俱进和世界同步前进。
赖债庙是苏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这反映了苏州人宽容和仁爱的传统美德。期望苏州悠久的文化历史传承发展,发展中永放仁爱和温情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