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有人呼吁要恢复虎丘“赖债庙”。年前,又读到黄恽先生的一篇文章,说虎丘的赖债庙,“客观上并不存在,不过是一个传说,完全没必要恢复”。我曾在虎丘后山腰,看到过一幢约三开间大小、粉墙黛瓦的宅屋。幽静的宅屋内置有古典的桌椅,正墙挂有“通幽轩”匾额,右墙角钉有一方木板,上书:“通幽轩,俗称赖债庙,原为宋人尹和靖故址,后改建为‘陆羽楼’,楼毁。清嘉庆时又改建为‘牛马王庙’,延至今日。旧时每逢农历除夕,穷人欠债无力偿还,到此躲债而得名。” 尹和靖即为尹焞(1061-1132年),字德充(一字彦明),河南洛阳人,为著名思想家程颐的弟子,北宋末南宋初的儒学宗师,靖康之初被召至京师,被朝廷赐为“和靖处士”。曾寓居于虎丘后山读书,其居室取名“三畏斋”,源于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尹常在居室西侧的松林山石旁静心读书,故其读书处,被后人称为“尹和靖读书台”,书台松影是“虎丘十景”之一,在此望东平眺,山林起伏郁郁葱葱;向南仰视,千年宝塔雄姿耸立;往北俯视,一泓碧水波光粼粼,能让人充分感受到虎丘后山的自然情趣和山林本色。端平二年(1235年)其地辟为书院,命名为“和靖书院”。尹公的寓所,为何会被改建为“陆羽楼”?皆应陆羽的名气盖过尹公之缘故。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在晚年(约于德宗贞元年间),曾长期寓居于苏州虎丘。一边继续着书,一边研究茶学、研究水质对饮茶的影响。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遂即在虎丘山上挖筑一石井,井中泉水清甘味美,被人称为“陆羽井”,又称“陆羽泉”,古人曾将其评为“天下第五泉”,后又被唐代另一品泉家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三泉”。陆羽在清泉之畔,边研究栽茶技艺和品泉心得,边著作中国茶文化代表作《茶经》。他用虎丘泉水精心栽培苏州散茶,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宜苏州地理环境的种茶、育茶、采茶、煎茶的办法。并大力倡导发展苏州茶业茶事。由于陆羽的大力倡导,使得“苏州人种茶亦为一业”。苏州人为感恩,建“陆羽楼”以作纪念。但那陆羽楼,终因年久失修,于清中期倒塌。 陆羽楼被毁后,清嘉庆时改建为“牛马王庙”,也就是吴人俗称的“赖债庙”。自明以来苏州经济繁荣,市肆贸易,习多赊欠,故至除夕,街巷里灯笼摇曳,催债人争相驰逐。欠债人之所以会到至虎丘后山牛马王庙里躲藏,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因为此地冷落偏僻。而债主明知欠债人躲在牛马王庙内,也不敢进去讨债。一是因庙内逃债人多,庙内讨债会触犯众怒;二是佛门净地、菩萨面前,债主慑于佛威,岂敢大声呵斥讨债?久而久之,遂名“赖债庙”。 我想说的是,作为苏州民间百姓的一种创造,“赖债庙”值得纪念;而借助佛教的威严、宽容与仁慈所滋生的这一特殊场所,应当保留。民俗文化和传说故事,都是民族的传统血脉、百姓的精神家园,它们能赋予苏州的历史建筑更多的文化内涵。不是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