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学习笔记第36章-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遍长安花:切勿得志猖狂,鼓吻奋爪(zhao),狼突鸱...

 昵称mqTGP 2019-01-28

第三十六章  将欲翕(xi)之,必姑张之;将欲弱之,必姑强之;将欲去之,必姑与之;将欲夺之,必姑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本章楚简本缺失,个别表达从帛书本。

在上一章即第35章老子表达了一种对人们不能克制欲望的担心,实际上是启发人们不要过分执着于太多的欲望,就能禁得住那些代表诱惑享受的“乐与饵”。在本章即第36章老子则直截了当地说不收敛这些为获取那些享受的“张、强、与、予”等等张扬的心念,就会有“歙、弱、去、夺”等等这些世人普遍不喜欢的后果。言下之意是明确地告诉我们以追求代表诱惑享受的“乐与饵”为目的、过分地通过代表欲望的“张、强、与、予”这些张扬的行为手段来实现,反而会走向反面------“鱼不可脱于渊”潜台词就是为鱼追求代表着诱惑享受的“跃出水面在空中翱翔”的目的,过分地通过代表着欲望的“跃出水面”这个张扬的行为手段来实现,它显然就会死去了。但老子深知,人的心中难免会升腾起过度的欲望,这是人之常情啊,这怎么办呢?于是老子在第37章告诉了我们控制欲望的方法,那就是“贞之以无名之朴”。这是后话,我们后面再讲。我们先来理解下本章吧:

本章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老子是正话反说的:“将欲翕(xi)之,必姑张之;将欲弱之,必姑强之;将欲去之,必姑与之;将欲夺之,必姑予之。是谓微明”;第二部分老子是从他不妨列举的四个例子中抽象出、概括出了一个被隐藏的大道理,这个道理老子是正话正说的对隐藏在前面四组排比句中的道理予以显化表达:“柔弱胜刚强”(显然这句是统领前四对排比句的)。然后将这个挑明的道理再形象地打个比方即“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当然最终的落脚点是放在领导者治国之道上的。

我们先来理解第一大部分,这部分是正话反说的,如果正过来说就是:如果你有张扬()的欲望,就一定会被客观规律打到有所收敛();如果你有逞强的强大()欲望,就一定会被客观规律收拾到弱小();如果你一味的幻想聚合(),就一定会被客观规律搞到最终分离();如果你一味的得到(:被给予就是“得到”),就一定会被客观规律收拾到最终失去(:被夺走就是“失去”)。老子正话反说目的是想让我们明白、警醒一个道理:那种对张扬啊强大啊聚合啊得到啊过分的欲望最终反而会走向它的反面,走向反面的极端就是反而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一个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老子为什么要正话反说呢?笔者以为其意在强调、警醒我们!我们看老子是怎么正话反说而使我们警醒的:

所以“将欲翕(xi:左右结构,合羽。闭合,收拢的意思)之,必姑(副词:姑且,暂且的意思)张之;将欲弱之,必姑强之;将欲去(失去:即‘分离’)之,必姑与(相伴、相随:即‘聚合’)之;将欲夺之,必姑予之。是(指代前面不妨说的四对现象等等类似的现象)谓微(潜在的隐藏的)(道理、智慧)”的意思是说“道的规律是这样的:想要使一个事物有所收敛,必然一定会姑且让它过分张扬;想要使一个事物变得弱小,必然一定会姑且让它变得强大;想要使互相分离,必然一定会姑且使聚合;想要使失去,必然一定会姑且使得到。要知道我刚提到的像收敛与张扬、弱小与强大、分离与聚合、失去与得到,这些现象的背后可以说是隐藏着深刻的大道理大智慧啊”。理解本句,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是本章中这句老子绝不是讲权谋之术的,比如经常被人解读为我想干掉他,就先让他专横跋扈类似的,这是不对的,老子在这里讲了阴阳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第二是既然老子是讲阴阳互相转化规律的,那可不可以对调“收敛与张扬、弱小与强大、分离与聚合、失去与得到”予一遍呢?笔者理解为这完全是可以的!即完全可以说成“将欲张之,必姑翕之;将欲强之,必姑弱之;将欲与之,必姑去之;将欲予之,必姑夺之”,那么老子为什么不这么说呢?是不是老子忘了写这句话了呢?没有忘记!因为我们刚几个词对调着说的这句根本是不言自明的太浅显不过的道理了,“显明”的道理啊!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啊----请问谁不是由敛到张?谁不是由弱到强?谁不是由离到合?谁不是由无到得?这个道理和吃喝拉撒睡一样大家每天都在做的根本不用说嘛,世人一生都是这么践行的嘛!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太多的人被欲望驱使着头脑,完全忘记了反过来的道理即过分张就会敛!过分强就会弱!过分的合就会离!过分的得就会失!这才是老子想在本章中说的“微明”的道理!正因为世人几乎全都忘记了这个“微明”的道理,所以老子才专门强调、警醒世人勿忘这些“微明”的道理啊!一个人同时践行了“显明”与“微明”,这个人一生就无忧了!老子他老人家也就对他放心了。

写到这里,老子觉得有必要把隐藏在自己刚刚不妨说的四个例子中隐藏的“微明”的大道理挑明、显化出来、概括出来,以方便人们践行,于是他直截了当地、甚至用了个看似不符合“道”的规律的、但却意在强调的一个词“胜”字来概括到(这里用胜字并不是老子写错了,他是故意这么写的,其目的在于强调、警醒世人):“柔弱胜刚强意思是说“这个隐藏着的大道理是什么呢?我来给大家概括一下吧,这个大道理就是说:大家要时时刻刻记住秉持收敛、弱小、分离与失去等这些我可以勉强用‘柔弱’这个词来概括的一类品性,这类品性在效果上看,其效果是可以胜过张扬、强大、聚合与得到等这些我可以勉强用‘刚强’这个词来概括的一类品性”。注意,在本句的理解上不能就字面意思理解说柔弱战胜刚强,与前四句似乎没有什么关联,实际上,老子的这句是对上面四个排比句的总结,所以“柔弱胜刚强”是统领前四组句子的,是对前四组句子中隐藏的“是谓微明”的大道理的精炼总结与概括!老子也没有想到一个更合适的词来概括“收敛、弱小、分离与失去”,就用了“柔弱”这个词来概括它们的共性;当然也没有想到一个更合适的词来概括“张扬、强大、聚合与得到”,就用了“刚强”这个词来概括它们的共性。如果想知道找出这个词有多难,你自己不妨试一试,用两个词来概括老子刚说的那四组现象,这四组现象显然都具有同一种道理,你就知道有多难------尽管你心里跟明镜似的但说出来写下来是不容易的!老子相信世人都是聪明的,所以他在这里勉强用“柔弱”和“刚强”来概括的。所以在这里,“柔弱”和“刚强”不能字面理解:“柔弱”是指代了一切与“柔弱”有关的现象,“刚强”是指代了一切与“刚强”有关的现象,如果单纯的理解成柔弱胜刚强,那老子也太LOW了,那我们也太SIMPLE了太没有WISDOM了。具有表意功能的中文和没有表意功能的抽象的字符型的语言系统表达出来的意思是不同的,中文特别是古文的表达很多要意会,再吧这种意会写出来就更难了,不信随便找一章道德经试着写一写!这点读者仔细体会吧。

挑明了这个隐藏的大道理,老子为了让世人更容易理解,他打了个比喻来说明这种“微明”的道理,并将落脚点放在了启发领导者上面,他打比喻说:

鱼不可脱(离开、脱离)于渊,国之利器(利器:利,‘刚强’的;器:指国家运转的整体系统与体系;利器:代表着‘刚强’的那些系统与体系)不可以示(展示、使用)(人民)”意思是说“关于这个大道理,我们来打个比方吧:大家想一下,如果一个鱼追求‘跃出水面在空中翱翔’这个我用‘刚强’来表征的欲望与目的,而忘记了‘在水中畅游’这个我用‘柔弱’来表征的应当时刻牢记的客观规律,它显然就会死去了。所以鱼的生存是不可以离开水的。同样的道理,使国家运转的整体系统与体系中代表那些着‘刚强’的系统与体系,切不可以轻易对人民使用!否则,会得到与鱼脱于渊相同的结果”。注意,利器的微妙含义:笔者以为,国家整体运转的所有系统与体系叫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利器”如残酷的刑法,另一类是“不利器”如救济救助,分别代表着老子在本章中勉强总结的“刚强”类系统与体系,和“柔弱”类系统与体系。“不利器”显然是应当用的!老子并不反对“国之重器”完全不用,那根本不现实。老子反对的是“国之利器”的滥用、不符合道的滥用。

所以,“将欲翕之,必姑张之;将欲弱之,必姑强之;将欲去之,必姑与之;将欲夺之,必姑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完整的意思是“道的规律是这样的:想要使一个事物有所收敛,必然一定会姑且让它过分张扬;想要使一个事物变得弱小,必然一定会姑且让它变得强大;想要使互相分离,必然一定会姑且使聚合;想要使失去,必然一定会姑且使得到。要知道我刚提到的像收敛与张扬、弱小与强大、分离与聚合、失去与得到,这些现象的背后可以说是隐藏着深刻的大道理大智慧啊。这个隐藏着的大道理是什么呢?我来给大家概括一下吧,这个大道理就是说:大家要时时刻刻记住秉持收敛、弱小、分离与失去等这些我可以勉强用‘柔弱’这个词来概括的一类品性,这类品性在效果上看,其效果是可以胜过张扬、强大、聚合与得到等这些我可以勉强用‘刚强’这个词来概括的一类品性。关于这个大道理,我们来打个比方吧:大家想一下,如果一个鱼追求‘跃出水面在空中翱翔’这个我用‘刚强’来表征的欲望与目的,而忘记了‘在水中畅游’这个我用‘柔弱’来表征的应当时刻牢记的客观规律,它显然就会死去了。所以鱼的生存是不可以离开水的。同样的道理,使国家运转的整体系统与体系中代表那些着‘刚强’的系统与体系,切不可以轻易对人民使用!否则,会得到与鱼脱于渊相同的结果”。一个多么浑然一体的逻辑啊!顺便提一下,这章的解释在历史上都是比较难的!读者肯定能够看到的很多种解释,要么是曲意,要么是错误,要么是就话论话,关键绝大多数在逻辑上不能服人。笔者经反复揣摩、体会章间的句子、各章间文脉意思觉得自己解读更接近于老子。

世人皆懂得并实践着从小发展到壮大的道理,可世人却往往在发展壮大的阶段,心被欲望所膨胀所驱使,一味追求“刚强”,完全忘记了“柔弱”,殊不知却为走向反面埋下了伏笔。春风得意的时候,时时刻刻懂得克制那些追求“刚强”的过分欲望,时时刻刻警醒自己,才能发展的更长久,才能一生无忧。失意的时候不要气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黑夜终将会过去,“柔弱胜刚强”。得志了切勿不要猖狂,因为猖狂的欲望背后一定站着无数的魔鬼。这是老子本章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参悟国学,启迪智慧,滋养灵魂,温暖人生。晓钰是为理解,成其笔记,分享于缘者。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清.曹雪芹《红楼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苏轼《定风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