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乎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本章楚简本有,个别表达从楚简本与帛书本。本章的若干句子解读不同于常见的大多解读,因为句子理解不同,所以各句间的逻辑关系反而就跃然纸上了。 在上一章即第34章,老子启发我们要没有私欲的好好做事。没有私欲的好好做事,世界一片祥和!但老子担心人们经不住诱惑,不长久执道,所以在本章即第35章,老子说执道而行就会国泰民安,但老子担心人们经不住诱惑而半途而废,使国泰民安的好景象付之东流。所以本章深刻的涵义是老子对长久执道的一种深深的忧患------毕竟像乐与饵这种诱惑常人是很难拒绝的。所以在第36章,老子讲道理力图使人们明白收敛起欲望非常重要!深刻的涵义是千万不要有欲望(不要抬杠哈。老子道德经中没说完全消灭欲望,而是指过度的欲望特别是私欲贪欲。像诸如“实其腹”类的正常欲望当然是必须的,佛陀也沿街乞食满足食欲后才去讲法呢)------否则一切美好真的会付诸东流!然而老子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深知,人的欲望会时时泛起,所以他在道德经之37章“道经”结束的时候即第37章告诉人们克制欲望的方法即“镇之以无名之朴”。简单地说:上一章即第34章是提出要求即不要有欲望;本章第35章表达了一种对人们内心不能克制欲望的一种担心;第36章则明确地警醒我们欲望膨胀会使一切都完蛋的;第37章是说万一人心中的欲望泛起了怎么办?即“贞之以无名之朴”。这是这几章的内在的逻辑联系。这是后话,我们后面再讲。我们先来理解下本章吧: “执大象(大道),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平和太平)”意思是说“谁秉持坚守了大道,则普天之下的人们都会来投奔他,大家都来投奔他却不会受到伤害,于是到处是一片平和太平的国泰民安的大好景象!”。 一幅多么美好的图景,这正是老子的治国理想啊。可是啊这么大好的景象能持续么?这是老子最关心的一个大问题。老子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大道那么淡然无味(淡乎其无味),而且要命的是还特么听也听不见,看也看不着!(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这种东西给世人说出来人家不觉得好笑才怪!不至于觉得好笑吧?不,这不夸张的,真的会有人笑!老子在道德经第41章中就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所以老子的潜意识中萌生了一种深深的忧患感。他忧患地说: “乐与饵,过客止”意思是说“这么一幅国泰民安的大好景象我却担心它不长久。像音乐呀美食呀这些声色犬马的诱惑,难免让人们驻足迷恋,我担心如果人们都贪图享乐纵情于声色欲海之中,那么执守大道就难免会半途而废”。毕竟大道是那么的索然无味,想到这里,老子不仅叹到并以阿Q精神自我慰藉------有点像猪八戒说我能吃我还能干呢的味道: “故(原因的意思,不是所以,因此的意思)道之出言也,曰淡乎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尽的意思)也”意思是说“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担心呢?原因是音乐或美食或这些代表诱惑享受的东西实在太诱人了,大道的诱惑没办法和它们比啊,你看大道说起来是那么的淡然无味,还看不见,听不着,尽管她的作用无穷无尽------比如可以成就出我前文说过的那么美好的大同景象”。注意,这里的“乐与饵”不是狭义的指“音乐与美食”,否则老子也太LOW了,这里明显地是借指声色犬马的诱惑与享受;“过客止”不是指路过的人,而是泛指每一个人、世人;这里老子提到音乐与美食让过客驻足的深刻含义是表达了老子的一种担心:那就是担心世人禁不住诱惑享受而放弃坚守大道,如果放弃那太平景象也就不存在了!这种担心有没有根据呢?当然有,就是大道太索然无味了------尽管它用之不尽!此外,“用之不可既”有呼应第一句“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的深刻含义,仔细体会一下:人们难免禁不住诱惑,但大道那么淡然无味,可是我承认大道是淡然无味的,可她有大大的用处呀,我刚刚描绘的太平盛世景象,不正是因为大道的作用嘛。 所以“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乎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完整的意思是说“谁秉持坚守了大道,则普天之下的人们都会来投奔他,大家都来投奔他却不会受到伤害,于是到处是一片平和太平的国泰民安的大好景象!这么一幅国泰民安的大好景象我却担心它不长久。像音乐呀美食呀这些声色犬马的诱惑与享受,难免让人们驻足迷恋,我担心如果人们都贪图享乐纵情于声色欲海之中,那么执守大道就难免会半途而废。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担心呢?原因是音乐或美食或这些代表诱惑享受的东西实在太诱人了,大道的诱惑没办法和它们比啊,你看大道说起来是那么的淡然无味,还看不见,听不着,尽管她的作用无穷无尽------比如可以成就出我前文说过的那么美好的大同景象”。当然为了顺出浑然一体的逻辑,笔者在这里加了连词、连句。这种逻辑不同于大家常见的理解,常见的理解是把“乐与饵,过客止”理解成为“大家幸福生活乐陶陶的样子”,如果这么理解后面的句子就显得非常突兀,缺乏逻辑感了。而且一下子使本章显得与上一章及后续章的意思不连贯了!所以,笔者反复揣摩、体会觉得笔者的这种理解成接近老子的本意。 话说《晋书·夏统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晋朝名士夏统很有才也很有名,很多人想捣鼓他做官,但他不为所动动。一次他来到京城洛阳,时太尉贾充想以其才学和名望来给自己帖金,于是就劝他到自己身边来任职,不想也被谢绝。贾充心有不甘,他调来整齐的军队,装饰上华丽的车马,吹着响亮的号角,从夏统面前走过。贾充对夏统说:“如果你同意到我身边来做官,就可以指挥这些军队,乘坐这样华美的车子,那该多么让人羡慕阿”。夏统还是没有动心。贾充仍未死心,又招来一批仙姿绰约的美女,在夏统面前轻歌曼舞,而夏统却仍然木然而立,不为所动。贾充看到所有这些都无法打动夏统,他感叹地说到:夏统是木人石心(石头心,木头人)。《晋书·夏统传》是这样描述的:“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充等各散曰:‘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 还有个故事也很有趣:话说庄子自在地蒲水上钓鱼,楚国的国王派两个大臣去到庄子那里找他,希望把楚国的相位授给他,两个大臣毕恭毕机敬地说“我们国家的事要劳烦劳烦您哟”。庄子拿着鱼竿头都没回的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种神龟,死了三千年了,他的骨头还被放在宗庙里面用做占卜,你说它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敬重的好啊,还是它情愿活在烂泥巴里头打滚的好呢?”。两个大臣说:“我猜它一定愿意在泥巴里打滚”。庄子说:“那么你们回去吧,我也和它一样愿意拖着尾巴在烂泥巴里快活”。权力地位声名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呀,能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不为名利所诱惑啊,难怪庄子反而留下了万古之名。 世间声色犬马,诱惑享受无数,如果心随所欲,即心为肉身六感所役,“真正的你”在眼耳鼻舌身意这些外部设备的指挥奴役下“真正的你”势必欲壑难填,人难免会丧失底线。秉持一份宁静,坚守一份心灵的质朴,董道而行,虽然这并不能必然使你获得世间的权力、财富、声誉与美色,但却会让心灵散发着明亮而持久的光芒。这是本章老子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参悟国学,启迪智慧,滋养灵魂,温暖人生。晓钰是为理解,成其笔记,分享于缘者。
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吕不韦 《吕氏春秋》 我学到了寻求幸福的方法:限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设法满足他们 ——英.诗人弥尔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