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一章老子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讲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以其:因为其)”,用大道的无私来启发我们为人处世要无私,要没有目的心与分别心地旦行好事,不问结果。关键词是“无私”。在本章,老子以“几于道”的“不争”的水(反而居人之所恶)为喻为例为教,启发我们不要争斗,关键词是“不争”。下一章即第9章的关键词是“不满”,后面再写。 《庄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井蛙不语海,夏虫不语冰:井底之蛙,一生都没见过大海,夏天的虫子还没活到冬天就死了,比喻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你一个正常人非和井蛙争论大海、非要和夏虫争论冬雪争的面红耳赤,这不是它们有病,而是你的不对了。为人处世,让他三尺又何妨。礼让三先,与人无争,利益让别人多享有有一点是多大的事呢?这正是老子在本章给我们的启示。 话说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府第与吴宅为邻,中间有一间隙之地,属于张家的,一直是两家用作过往通道的。后来,吴家造房子想越界占用这块间隙之地,张家家人不服,发生争纷。张英家人有理难争,寄书京城,告诉张英。张英阅罢,遂在家书上批诗四句,这就是脍炙人口的“让墙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家人看到张英寄回的书信,就立刻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如此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中间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 类似的不与人争的故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叫《三季人》的故事。相传孔子有一位弟子最喜欢与人争论,一天他去拜访孔圣人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一个穿着绿色衣裤的小童,小童拦住他问道:听说你的老师是孔圣人,那么你的学问应该挺牛逼的,我现在想问你一年有几个季节?弟子想了一下说:四季。童子说:傻蛋,你错了,是三季!弟子非常奇怪:明明是四季,怎么就是三季了?两人争的面红耳赤!这个时候,孔子出来了,小童对圣人说:圣人,你来评评理!一年到底有几季!圣人打量了一下童子说:三季。童子高兴的走了。弟子非常不解地问师父:师父,您教我们的时候都说是四季,为何今日却说三季?圣人回答说:你不见那童子它是一只蚱蜢变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哪里知道冬天这个季节哟,你与它争论是没有结果的。仔细想来:“贤人争罪,愚人争理”,真是说的太特么深刻了呀。一只狗咬了你一口,你回过头了,也咬了他一口,你与狗有什么区别呢?呵呵一笑就过去了嘛!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实在是了不起的大道理啊。 所以老子他老人家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通常看到的是“而不争”,帛书甲本是“而有静”,笔者以为“有静”更好也包括了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更好的善良就好像水一样,你看水很善于滋养万物而在滋养了万物之后又复归于它的宁静本性而不和万物争斗,水总是去往大家讨厌而不愿意去的地方(人往高处走:人都喜欢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多接近于大道呀”。这句中的“上”:作“更好”解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之所以如是解,笔者一是认为老子不会走极端的(因为第9章马上就讲到了物极必反),所以这里的“上”笔者不同于其它人当作“最好的”来解释,而解作“更好”,二是笔者以为解为“更好”意味着不管是什么样程度的人都有进步的空间,都可以精进。这种对“上”作“更好”的理解我觉得更接近老子的本意。毕竟类似地,老子在后文有多次用到“上”字,比如后文中的“上德不德”中的“上”字,均应作更好的、比较好的来理解。 水德几近于大道,推水道及人道,于是老子进一步借水德阐发了七善“居(处于)善地(地:下。天为上,地为下。地解作下更近老子的本意。所以不解作“好的地方”,老子讲大道是没有分别心的,自己选择了好的地方,哪就是有了不好的地方,那不好的地方给谁呢?这显然不符合大道,当然不符合老子的本意嘛),心善渊,与善天(帛书中为“天”,一般看到的是“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过失)”意思是说“悟道的人要像水那样,很善于定位自己,很善于以谦卑不争的心态选择让自己处于而且乐于处于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或地方;悟道的人要像水那样,心态一是要宁静致远,无论荣辱都要做到波澜不惊,二是要时刻保持学习接纳之心;悟道的人要像水那样,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要没有分别心没有私心,一颗公心不求回报;悟道的人要像水那样,对人讲话要诚实守信;悟道的人要像水那样,治理国家要禀持公平正义,善于为政而不折腾;悟道的人要像水那样,做事要不断学习让自己更有才干、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悟道的人要像水那样,采取行动的时候把握好时机。所以说啊,悟道的人如果像水那样,不与人争,就不会有过失”。 说到“信”,有两个很有名的小故事,笔记一下:即曾子杀猪和八拜之交中的“鸡黍(shu)之交------元伯与巨卿”。 曾子杀猪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元伯与巨卿的鸡黍(shu)之交见《后汉书·独行列传》,说的是:范式,字巨卿与汝南人张劭,字元伯为友。一天,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并约定了拜见的日期。不觉间,约定的日期将至。张劭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与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约定的时间呀?”张劭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母亲说:“要是果真如此,我要为你们酿酒。”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八拜之交”中的“鸡黍之交”即源于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实乃“守信之交”,为什么不称“守信之交”而称之为“鸡黍之交”呢?这是因为这个故事被改为了剧本叫《死生交范张鸡黍》,因为这个剧本比《后汉书》更深入人心;这样“鸡黍之交”就代替了“守信之交”。那因为剧本怎么就出现了“鸡黍”呢?因为在据本中是这么说的:范式与张劭约定拜访日期时,张劭说:“来我家我要以鸡黍相待。”。所以叫鸡黍之交。我们小学时学过的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也提到了鸡黍。 所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完整的意思是说“更好的善良就好像水一样,你看水很善于滋养万物而在滋养了万物之后又复归于它的宁静本性而不和万物争斗,水总是去往大家讨厌而不愿意去的地方,这多接近于大道呀。悟道的人要像水那样:很善于定位自己,很善于以谦卑不争的心态选择让自己处于而且乐于处于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或地方;心态要宁静致远,无论荣辱都要做到波澜不惊并时刻保持学习接纳之心;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要没有分别心没有私心,一颗公心不求回报;对人讲过的话要诚实守信;治理国家要禀持公平正义,善于为政不折腾(老子后文中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做事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采取行动的时候把握好时机。所以说啊,悟道的人如果像水那样,不与人争,就不会过失”。这里要特别提一下,老子讲的这七善,不是杂乱的想到哪里就哪里的排比句,仔细分析发现:前四善是讲修内修心的,后三善是讲外修的。有点像修身要做到“内圣外王”吧。 学习了这章,我们知道“以不争争,以无私私,水甘居人下,宁处人之所恶也不去争”,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难怪《荀子・宥坐》中记载了孔子答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孔子观水,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有正、有察、有志以及善化。看孔子眼中的水,我突然想到了鸡,鸡在古代中国古代特别受到重视,称之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中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鸡有五德,大家以后要好好对待鸡哟!现在大年初一有些地方的民间以红纸剪鸡作窗花,而且把这天定为“鸡日”。延伸一下,每年正月初七日以前是为“说畜日”,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六畜排完了,到初七是“人日”,所以西北民间,大年过到了初七这一天,会经常被说是“人七”到了! “不争”若水,处世若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这是这一章老子对我们最大的启发吧。 晓钰是为理解,成其笔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