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学习笔记第7章-旦行好事,莫问前程:无我的去好好做事

 昵称mqTGP 2019-01-28

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本章是最容易理解的章节之一,但却知易行难。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说“无我无私地做事”,老子在这里境界之高,以至于都没说“无我利它地做事”,就是告诉我们要像大道那样视万物为刍狗,“无我的做事”。因为无我利它地做,是难免会利出毛病的哟。你说什么是利它呢?施人钱财救人一命就是利它么?如果施人钱财,使它活命,而且他又做了无穷的好事,这是利它。可是如果施人钱财,使它因此买了酒喝,喝酒后而杀了人,这是不是利它呢?这不但没有福报反而是一种罪孽了!正如前一章笔记中笔者提到的“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不认真参验做一件事情最终是否真的“利它了”,就是觉得是利它的,也变成了一种不利它!一如佛法中讲善恶,实在是需要仔细参验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不是常人理解的善恶呐!

所以老子在这里只讲无私,而没说利它(说道德经强调“无我利它”是一些后人的解读,因为如果强调利它,就不符合大道了,大道是没有分别心的,视天下万物为刍狗的),因为俗人区分利它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这真是需要仔细分辨什么是利它什么不是利它的呀!正是因为利它很难说是不是真正的利它,所以老子在这里只是智慧地强调无私!

可是看到“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句话,使那些只读了只言片语的人,就哈哈大笑说原来老子竟然是个精于算计的人,实在是有点像看了经楼梦知道了几个黄段子而断定红楼梦是一本黄书一样,盲人摸象,令人可笑啊。那么老子在这里说无私故能成其私的真正本意是什么呢?是老子觉得阳春白雪的大道不容易为世人所理解、所践行,那也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所以他自降逼格,说无私可以成其私,让世人有利而践行,毕竟无利不起早嘛,这一点,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就看的非常通透,他在《史记》第129章“货殖列传”中就写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毕竟老子觉得就是人们带着目的性的、带着私利去做事,而且确实做成了些好事而没损害其它任何人总比没有好吧。老子这个朴素的想法,让我想起了西方微观经济学特别是福利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叫做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又称帕累托改善,它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Pareto命名的一个准则即: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满足这个准则的事就是可以做的。自降逼格,我想,这反而凸现了老子的高明与积极处世的态度吧。

所以“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因为)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是长久的,地也是永恒的。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呢?是因为天地不以自己的偏好生发运行(背后的意思是说,天地遵循大道的规律生发,它没有为自己的打算,没有为自己谋取私利),所以天地才能长生。所以说啊,悟道的人遇事先人后己、谦让不争,反而能使自己领先于众人;将自己置于私利之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这难道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无私的处世反而能成就了自己的私利。”

俗话说的好“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不带私利,没有私欲地去做事,反而成就了私利。有目的性的做事,就会拔苗助长,反而达不到目标。

如果把舍得的“舍”理解为无私地去做事,那么“得”就是自然而然的“成其私”的结果,这就是舍得。一种舍去,必然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归,一种得到,必然会以另一种方式归去。旦行好事,莫问前程,不论结果。这是大道、这是天长地久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它是真理,一如佛法之开悟,无法它验,唯有己行己悟,自有始终。

晓钰是为理解,成其笔记。

 

What has alwaysmade the state a hell on earth has been precisely that man has tried to make itheaven:使人间变成地狱的,总是人们想把人间变成天堂的愿望。

——荷尔德林[德国诗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