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九章:四绝之谜

 浴火重生生不息 2019-06-01





【经典故事】


一说绝学,人们会很来精神,这绝学对人的好奇心太有诱惑力了!


中国的绝学,基本上就是指圣人的智慧思想。


孔子有绝学,《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的是孔子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老子有绝学,“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老子连着说了四个“绝”,如果孔子所说的“四绝”是在戒除人的毛病,还可以理解。但老子这四绝,就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了。


众所周知,道家思维是讲相对性和辩证法的,也是在不同空间维次上思考眼前和未来的。可是,老子却在《道德经》中多次使用了一个字,就是“绝”,就是“绝对”和“断绝”的“绝”。在现实中,一个说话办事很绝对的人很可能是个很偏激的人;一个对待友情很绝情的人,也往往是被人看做很小气的人;一个一意孤行的人往往走上“绝路”。因此,“绝”这个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不具有正面含义。可老子为何连续使用“绝”字呢?


喜马拉雅的各位朋友,大家好!


在世界上,《道德经》被誉为“东方圣经”,又有“万经之首”之美誉。


以道看世界,生命就如同一个不设防的裸体。


学习圣人智慧,就如同给生命加装了一道防火墙,日久就会给自己的生命打开天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看看老子如何用“四绝”智慧演绎并匡扶道德的妙法的吧!


学经先读开经偈


太上玄深众妙门,如影随形难见真。上善若水藏智慧,虚极静笃安心魂。


【现在我先把经文诵读一遍】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释意】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抛弃假仁假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抛弃巧诈唯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本章核心要义】


老子在本章讲了“四个放弃,四个皈依”。


四个放弃,说的是让人们放弃虚假的智巧、仁义、巧利和心机。


四个皈依,说的是让人们重新回归到利民、孝慈、祥和和质朴。


这“四个放弃、四个皈依”就是老子的治世良方。


在上一章中,老子叙述了大道废弃后社会病态的种种表现,本章则针对社会病态,提出治理的方案。


第一,放弃虚假的仁义。在前一章里,老子说到“大道废,有仁义”。本章就提出了“绝仁弃义”的药方。去掉那些脱离大道的假仁假义,因为这些看起来必要而美好的东西,若是脱离大道,就会变成虚伪的东西,是不可靠的东西。唯有回归人生本源,才能在大道的土壤和根系上长出自然天然美丽的生活画面。


第二,放弃扭曲的圣智。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因而在本章开出的药方是:抛弃人们自以为是的这种聪明智巧。他认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


第三,放弃吸魂的巧利。老子看到世间人心迷失的根本在于一方面精英们总是自以为是,另一方面又被世俗名利吸走了灵魂,那个自以为是的人还是自己吗?实质上是那个没有灵魂的自己了,是个木偶,是个傀儡啊!这种振聋发聩的疾呼,那迷失了灵魂的人还能听见吗?估计是听不见了,因为人们迷失在自以为是追逐名利的所谓聪明中,哪里还知道那是迷途?哪里还知道那是困局呢?你看看,自以为聪明的成了经验的奴隶,随时随地谋算着自己私利的人,成为私利的奴隶,哪里才能找回自己呢?


第四,放弃误人的学识。人们有限的经验,往往会成为人们心中的真理。从别人那里学习到的知识,往往又会以为就是智慧。学习了“物学”的理论,又荒废了“人学”的智慧。只要学习,就总是想着增加知识,却没有想过知识多了,知识偏了,消化不良,也会成为垃圾。就是没有多少人去想如何去除心中的私欲和成见,让自己清净的心链接智慧。


明白了老子的心思,也清楚“圣智”“仁义”“巧利”“学习”都已经异化成人们手中的工具,目的还是没有改变,只是说法上看起来漂亮了一些。怎么办呢?老子给人们指出了出路,也是人生两个大道法则:


第一法则:见素抱朴。这“朴素”一词我们都很熟悉,却也没有几个人重视,我们都被诱惑了,于是我们喜欢那些华丽的东西,只是不知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心被华丽给吸走了。从字的本意上来说,是没有染色的丝;是没有雕琢的木。老子为何用这两个字呢?老子的用意实际上也很简单,是在用这两个字,来告诉人们,去除主观附加在生命中那些虚华的东西,回归人生和生命的本质,避免生命和灵魂被外在虚华的东西吸走,这样才可以避免人生被绑架,生命沦为傀儡。你意识到自己生命被绑架的局面了吗?你想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吗?意识到一旦灵魂被绑架,生命将会沦为什么样的境地吗?


第二法则:少私寡欲。如今的社会,自私不再是道德的忌讳,相反,你若总是说无私,人们反而认为你很虚伪。谁能够为自己谋取更多的私利和暴利,反而成了社会的英雄,人们追求追崇的明星。只是,大部分人看不到这样的人生运动轨迹,最后的结局是如何的凄惨?一部分人即使看到了结局,也不会引以为戒,内心那种追求这种局面的力量始终没有消失,只是自己现在还不具备那种能力。看来,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这样的古训,简直就是人间的真理。要用自己的生命代价来验证,才会有所领悟。在现实中,只有少部分人,借助于别人的这种错误的人生模式,清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再来说寡欲,现实中的人欲望都是处在膨胀的状态,现实中的生命基本上有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欲望不断的膨胀,所获得的远胜过自己人生和生命所需要的,并且是在用生命的代价来获取生命并不需要的,最终又把获得一切连同生命一起毁掉,这就是心智痴迷的模式。第二种状态,是将人的欲望拆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合乎生命之道的需求,二是造福他人的理想与使命。在这样的模式中,符合生命之道,就不会伤到生命,这是人做一切事情的根本。若是说一阴一阳,恪守生命之道,不伤自己,不丢自己,就是滋养生命的阴,就是保持自己生命本色的道。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心怀理想和使命,造福他人和社会,才是超越小我,创造伟大人生价值的大道。总听那些吃喝不愁的人在那里说,人就一条命,能吃多少?能用多少呢?总看到那些吃喝不愁的人,到处奔忙,吃饭没心情,晚上还会失眠,即使是为了理想和使命,这样的身心状态,又怎么能够把事情办好呢?失衡的心态加上失控的业态,最终恐怕只剩下窘态了,聪明的人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明白呢?也许只有,到达近乎于崩溃的境地时,才会收手吧。也许,重新回到解放前,才会让自己清醒吧?真的能清醒吗?会静下心来悟道吗?我看也不见得。这就是人生最难解的那个结呀!


我们将老子在本章中的思想总结成几句话奉献给大家: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皈道悟道,上善若水。

学懂了老子这一章的思想,也许就知道了,老子是在给我们开启一种真正的聪明和智慧的人生模式。在下一章中,老子就会告诉我们,什么是人间真正聪明的人。


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真正聪明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吧!


谢谢您的聆听和陪伴,咱们下次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