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

 新用户3796in1i 2021-12-15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绝智弃辩”“绝伪欺诈”与“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比较   

简本《老子》与通行本《老子》存在若干异文,其中“大道废”章与“绝智弃辩”章差异最大,而这两章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

第19章:

简本                                通行本

绝智弃辩                            绝圣弃智

绝伪弃诈                            绝仁弃义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在第20章开头)          绝学无忧

 简本是“绝智弃辩”“绝伪弃诈”,通行本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有人说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有反对圣人、仁义之嫌。第八章老子说“与善仁”,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仁义,第48章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绝圣弃智”者,超越“圣”“智”的境界而“法自然”;“绝仁弃义”者,超越“仁”“义”的层次而“率性”。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远远超过了“绝智弃辩”“绝伪弃诈”的要求。从修道的角度看,“绝智弃辩”与“绝伪弃诈”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初级功夫。“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也是对“绝智弃辩”“绝伪弃诈”在内涵上的扩充与升华。导民以仁义,不如示人以道,使百姓返本归真而自我检束;百姓能自我检束,天下自然大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经典的感悟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这一章,我是按照通行本和大家交流的,其中的感悟也是我在学习中的一点点理解,大家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入了解。

【释义】

绝圣弃智:抛弃聪明智巧。这里的“圣”不是指“圣人”,而是自作聪明的意思。
2、此三者: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3、文:条文、法则。
4、属:归属、适从。
5、见素抱朴: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
6、绝学:指弃绝仁义圣智之学。
抛弃聪明智巧,便可以使人民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便可以使人民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贪利,盗贼也就没有了。这三条作为条文和规则还不够,还必须让人民的思想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不去学习那些投机取巧、虚伪奸诈的东西,使心灵保持无忧无虑的境界。

【品读解析】

第19章,老子针对第18章提出的病态现象开出了一剂良方——“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重塑人的心灵归宿,使人们回归纯朴自然的生活。老子从正反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实行“三绝三弃”,从根本上消灭不良文化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体现了老子“反圣智”的智慧观,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体现了老子“反仁义”的道德观,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体现了老子“反欲利”的利益观。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反圣智”的智慧观
这句话是承接上一章“智慧出,有大伪”而言的。意思是要彻底地抛弃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圣智之学,各种崇智尚贤的制度和政策,消除人们希望通过心计获取利益的念头和可能,使人们安于自然的生活状态,如此,就可以消除社会纷争,使人民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因此获利百倍。
在这里我们要正确理解“圣”“智”,“圣”“智”在《道德经》里多处出现,意思有两种。第一种“圣、智”是指那些对道、对自然法则正确理解和自觉遵守基础上反映出来的聪明和智慧,是老子所提倡的。如:圣人之治(3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7章)、知人者智(33)。第二种“圣、智”是指那些违背道、违反自然法则,并将人性引上虚伪、贪恋之路的所谓的机巧。如:智慧出,有大伪(18章)、绝圣弃智(19章)、使夫智者不敢为(3)、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65章)。这些所谓的智慧,扰乱了人的心灵,使人和社会走上了歧途,是老子主张彻底根除的。真正的圣是老百姓对有道的君主衷心的赞誉,而不是统治者有心为圣,自以为圣。
这一点与儒家的看法一致,孔子讲:用人之智去其诈。智慧的反面是奸诈,人有了智慧,用得好就合道,就是大智大慧,用歪了就违背道,就是老奸巨滑。比如说掌握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用它服务于民,服务于社会,那么就是拥有了智慧。用它盗取他人的信息,做着坑蒙拐骗的事情,甚至盗取国家机密,那就是犯罪。
2、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反仁义”的道德观
这句是承接上一章“大道废,有仁义”而言的。父母爱护子女、子女孝顺父母,天经地义,就像吃饭一样平常,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必别人去教,也不必别人去评说。但这一种天性不让它自然发挥,反而要用仁义去规范,说父母要怎样抚养子女,子女要怎样孝敬父母,然后颁发个什么孝亲爱老奖。真正孝慈的人只是默默地行孝,根本不需要别人去评说。如果管理者上面表扬鼓吹,下面的人就故意地表现出来,唯恐别人不知道。这种专门表现给别人看的孝慈,体现的是虚伪。是假借仁义的名义来做自私的事情,满嘴仁义道德为的是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绝仁弃义”并非否定仁义,在这里是说要弃绝有关仁义的说教,弃绝假仁假义,恢复人们天性中本有的孝慈。
3、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反欲利”的利益观
这里的“巧”是机巧、巧智的意思,也就是人们通过利用心智去获取个人利益的各种意念和技巧。“利”在《道德经》中也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与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生活相适应的个人正当的利益和需求,主观取向是利他的,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比如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第二种是私利,是超出或违背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生活的不正当的利益和需求,或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利益,是需要摒弃的。正如本章所说的“绝巧弃利”。
金钱至上、物质至上,功利文化就像食品添加剂一样,刺激着人的心灵,让人做着发财梦。结果如何呢?诚信问题层出不穷,把水龙头开到最小,水滴出来,水表不走,可以少缴水费;冬天来了,小区送暖气了,蹭暖族就出现了,楼上、楼下开暖气,自己家温度也不低,就不开暖气了……如果说这些还不至于对人造成伤害的话,那么蔬菜农药超标,添加催生剂、膨胀素,婴儿喝的奶粉里有三聚氰胺,猪肉里有瘦肉精,饮料里有色素、糖精,鸡肉、鱼肉里有激素,甚至有避孕药……就直接危害了人身健康。2019年,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安徽一处屠宰点,村民每天都能听到牛彻夜惨叫声,经查,屠宰场老板连续12小时给火牛注水120斤,许多牛不堪忍受跪倒在地,惨不忍睹。
今年,新冠肺炎肆虐,防疫物资供不应求,一些不法分子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物品,国家药监局前不久公开通报了20起医疗器械违法违纪案例。
这只是其中的一少部分,一个个数字危害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些社会乱象的出现就是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投机取巧,坑蒙拐骗。老子在第三章中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由于社会对利益的推崇,诱发了人们贪得无厌的欲望和投机取巧的心里,致使人们纷纷采取种种不正当的心术、智巧,去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进而导致盗贼四起,社会不宁。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贪欲意识和投机心理,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和制度,使人们重归自然,使社会重回安宁,进而实现天下无贼。

二、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推行“三种理念”,重塑人的心灵归宿

此三者,指的就是上文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文”指的是法令条文。这三条作为治国之道是不够的,那怎么办呢?老子紧接着提出必须要让老百姓的思想都有所归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既要依法治国,从严治党,还要以德治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理念一:见素抱朴
“见素”就是要使人们的外在表现和行为,像没有染过的布一样,单纯不杂。“抱朴”,就是要使人们的内心或内在品质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一样,纯真质朴。合起来说,就是要使人们从外到内,表里合一,全面回归自然,达到并保持原始纯真的状态。儒家讲“玉不琢,不成器”,但道家却把混沌未开的状态视为最高境界。《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混沌之死》: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混沌。倏和忽跑到混沌住的地方去玩,混沌对他们盛情招待。有一天倏对忽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呼吸,而混沌偏偏没有,我们何不把它凿开,作为礼物送给他呢?”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混沌开一窍,七天后,混沌就死了。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为这个故事写了这样一条评语:无为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投机等小聪明,本性将遭到破坏而死亡。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当我们用感官去接收外来信息的时候,外来信息就会破坏本来的淳朴。所以人为的雕饰会妨害正见,去掉雕饰才是抱朴。见素抱朴其实就是老子在十六章里说的归根。
2、理念二:少私寡欲
人私欲太多就会心神不定,欲望太盛就会起贪婪之心。我们的衣橱里挂满了衣服,在外头看到衣服,还是心里头痒痒的就想买。车子越换越高级,越换配置越高,速度越快;房子越换越大,装修越豪华;手机越换功能越多……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两对夫妻是邻居,两家男人在同一个单位上班,其中一个不久后升了职,换了车,换了房,老婆也辞职,做起了全职太太,每天就是美美容、逛逛街、旅旅游、健健身。另一家女人看到自己男人还是那个样子,自己还要辛辛苦苦上班赚钱养家,心里就不平衡了,不淡定了,整天叨叨叨,叨叨叨,别人怎么样了,自己怎么样了,比较个没完。某一天,这个女人又开始发牢骚,男人慢条斯理地说:“他换老婆了,你不知道吗?”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物质财富如何丰足,倘若过度追求享乐,依旧是有害的。欲海难填,当钱成了比人、比道德、比精神、比知识更宝贵更受人尊敬的东西时,社会上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隋炀帝荒淫无耻,穷奢极欲,导致农民起义,最后归于灭亡。唐玄宗“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诱发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面临崩溃的危机。南宋王朝偏安江南,本应奋发图强,收复失地,但以赵构为首的南宋帝王,整天沉迷在西湖歌舞之中,“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最后把大宋江山拱手相让。
关于欲望,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进行阐述。第3章:“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第9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第37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第46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53章: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第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虽然多次谈到不欲、无欲,但并不是要让人们禁欲,适当的欲望是前进的动力,贪欲则是走向灾祸的开始。私和欲都是与生俱来的,怎么办呢?老子提出要“少私寡欲”,也就是尽量减少私心、降低欲望。私心减少了,欲念淡泊了,烦恼也减少了,也就达到了知足常乐。
3、理念三:绝学无忧
绝学,我们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说老子不让我们学习。学问当然不能禁绝, 知识、技术,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我们不能为了保持纯朴而回到无知无欲的原始状态,不应该也做不到。对行为能力和自身品质提高的有益的东西还是要学习的,要不然,我们就不会坐在这里学习《道德经》了,也不会参加进修培训了,学生也不会十年寒窗苦读了。我们的任务是在增长知识技能的同时,不仅不丧失本真,而且会由于智能的帮助而使本性更纯净,道德更完美。
那么,我们要绝哪些学呢?上面所说的投机取巧、虚伪狡诈的东西,还有那些不健康的文化,都应该在禁绝之列。老子非常推崇婴儿和赤子,是因为他们无知无欲,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掌握了生存的本领,也学到了一些奸巧,纯朴天真渐渐被污染了,一步步远离大道。所以老子后面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少人有学问有才干,同时又性情真朴、道德高尚,可见为学是可以为为道服务的。
还有的版本把这一句放到20章开头,也说得通。
【章节旨意】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都不足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它们应当服从一个更高的理念,即返朴归真,为此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要拥有和显现素朴的天性,要减少私心欲望,要摒弃普通的“为人”之学,转向求道之学, 也就是说学问要有,智慧要高,才能要强,但朴素的本质不能丢,这样就不会患得患失。



作者简介

李彩红,女,中小学一级教师,函谷关镇中心学校成职教专干,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秘书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