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学习笔记第3章-治人修己的大智慧:不要有心机与贪念

 昵称mqTGP 2019-01-28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老子在第二章中讲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在第二章的学习笔记中认识到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要在符合大道的规律下积极作为,而不是为所欲为,瞎作为。在本章中,老子对“无为”作了阐发,这种阐发我觉得有几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老子是举例式的启发式的,所以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xian)可欲;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都为举例式的阐发,不可能一一穷尽所有,其目的是通过举例来启发我们;

第二层意思是:先举例阐发了哪些是不可为的,再举例阐发哪些是可为的。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要理解好本章,根据我的学习经验要特别强调我们对“民”这个字的理解,民在这里不是狭义的老百姓的意思,而是老子站在万事万物的高度对人类,对天下所有的人包括王公和普通百姓所提出的要求,是普适于人类的智慧,强调所有的人都应当在治人与治己时都要遵循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都要虚心实腹、弱志强骨,使人们使自己都要做到“无知无欲”,做到这一点则“无不治”即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是没有什么治不好的!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就是没有修行不好的自己!既然民是指人类,当然也包括自己,所以老子在本章中思想,不仅适用于怎么做好管理、治理,也同时包括怎么治理好、修行好自己!

   下面,我们逐句理解一下:

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说不要崇尚、推崇、树立楷模或所谓的贤德的标准,这样的话会使(民:是指人,指所有的人)人们去为了争斗达到这样那样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作为领导者,老子推崇的是自己去默默地为人们做好事而不是空洞的教化与说教,领导者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人们自然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践在行上,此谓“行不言之教”。老子推崇不尚贤,还是因为任何一个贤德的标准或要学习的楷模都是一个历史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老子推崇不尚贤,还是因为贤德的标准一定是少数人制定的、推崇的楷模一定是符合领导者的偏好,不一定是普适的符合大道的标准,谁来判断、谁能判断所推崇的楷模与标准是普世的价值标准呢?正因为贤德的标准会变化、一定是少数人的而且还不一定是绝对真理的意志与偏好,而且推崇一个贤德的标准本身说明社会上有很多不贤德的现象,况且就是推选贤德的标准,往往引来逆反心理,反而在效果上更加背道而馳。所以老子推崇不尚贤。我们现在都喜欢赚快钱,搞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没有实质的重视,所以大家都搞模式创新,单车、外卖、快手、抖音,买房炒房,钱来的快,来的容易,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机制被扭曲,基础科学、理论研究缺乏激励,所以我们诺奖到现在也就杨振宁、莫言和屠呦呦。可是日本你看,2002年说要在2030年前获得30个诺奖,到了2018年,日本已纳入了18个诺奖。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意思是说不去特别偏爱喜好那些稀有难得的东西,这样的话就可以不使人们去想法设法的谋取。这里的盗:我觉得不应单纯狭义地理解为今义的偷盗,盗本意是“未经允许而取”,在这里我觉得盗的意思应当是通过各种方法包括好的也包括不好的方法来谋取。珍爱了某个东西,就会使人想法设法的获取,而获取的方式就有可能是通过歪门邪道的方式。所以要不贵难得之货。

不见(xian)可欲,使民心不乱”意思是说不表现(自己不要显露出可欲)、不使流行(整个社会不要表现出可欲)出很多(可:很多)的私欲与贪念,可以使人们的心不致于迷乱。这个境界是比不尚贤和不贵难得之货更高的境界,是从人内心深处、从根本上消除贪念,消除各种不必要的欲望,清净心灵。人们之所以表现出各种贪念,不断地获取甚至不择手段地捞取,是在于一个贪念永不止境的心!所谓相由心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之所有的欲望,皆因心在作崇。所以禅宗典籍里有一处著名的小故事是讲心动的。一天晚上傍晚时分,大风吹起,幡随之而动,两位僧人开始争论,究竟是什么在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在动,而另一个说不对是风在动。争论不休。慧能听到了,于是慧就喝断二僧说: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心动!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意思是说:所以悟道的人在修身齐家治国做管理的时候,要尽可能使自己、使被管理的人们清空不必要的私欲和杂念(心: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欲望),要尽可能使被管理的人在物质上丰衣足食、在精神上富饶、在身体上健康,在内心深处没有私心贪念;减弱人们的争夺争斗的意愿(志:意愿),但却使人们有强健的体魄。总而言之就是要让人们恒常保持没有过多的心机(知:心机)智巧和贪欲的状态。个人理解,需要强调的是“圣人之治”这句话不仅是对所管理的人讲怎么管理的,也同时讲管自己的,怎么治理自己,自己怎么修行!此外,本章中的“常使民无知无欲”常被有些学者长期以来认为是老子推行愚民思想的铁证,实际上我们分析下来,根本不是这样的。老子这里说的“无知”不是让人们二楞子一样似的傻乎乎笨的好管、蠢的好治的意思,而是让人们不要有心机智巧之心,不要有勾心斗角之念的意思,与愚民实在扯上不半毛钱的关系。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意思是说:如此,方能使得那些想使用各种心机智巧而妄为获取虚名与私利的人没有胆量(敢:胆量)去那样去做,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管理不好的了人和事了!

   学习完本章,我突然想起了颜回:颜回(字子渊,又称颜渊)英年早逝,活的很短命。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门徒弟子,我们通常所说的“孔门十哲”,颜回是排在第一位的。关于颜回我们都知道最著名的是孔子所说的那句话:“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以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以德行著称,难怪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颜回死后,孔子顿足捶胸地哭到“噫!天丧予!天丧予”,意思是说老天爷呀,你这特么是要我的老命啊。儿子伯鱼死了他都没这么哭的伤心过!孔子为什么这么喜欢颜回,我想,学习了道德经这一章,恐怕他陋巷生存,志趣不改,他虚心实腹、弱志强骨和“无知无欲”最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由感而发,晓钰是为笔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