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允恭、秀琴

 本净妙圆yz1jms 2019-01-29
​19、朱允恭,刘秀琴
朱允恭字循天,一九О七年腊月初三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朱家房子村的农民家庭里,父亲恕忱业农,母姜氏,甚贤慧。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朝阳王凤仪先生创办女子义学,来往于海城,台安之间,中途常留宿于朱家,因而朱恕忱深解办女子义学之宗旨,便于一九一四年自费成立女义学一处。此后,数十年,他常常跟随先生游走于东北各地,为兴办女学,曾施舍许多土地和钱款。循天于兄弟五人中行三。
  当时朱循天虽年仅七岁,每天父亲施舍善款,他都手舞足蹈地喜悦,因而深得凤仪先生的爱重。一九二四年台安县初级师范毕业后,便看轻了财产利禄,以孝悌伦理为重,声明不承受祖遗之家业,让产于兄弟。不料这一声明竟引起未婚妻金德贞的反对,然而循天并未因此而动摇,并说:“听妻言,乖骨肉,吾所不为!”
  一九二五年,朱循天随凤仪先生北上安达,从事教学工作,他一贯本着先生“少挣钱多干活”的精神,博得学生和家长的称赞与依赖。一九二七年(二十一岁)年末,回台安故乡与刚毕业于师范学校的金德贞结婚,婚后,金氏仍坚持分家,然而循天不忘“让产”之初衷,矢志不渝。而金氏毫无改悔之意,故终成有名无实之夫妻。循天为了尽孝道,尽夫义,挣钱为母储金立业,为妻储金立业。
  一九三二年,由于东北已沦陷,朱循天离开安达,随凤仪先生周游于东北各地。一日,在长春,凤仪先生兴奋地说:“朱循天可说是善德家中子弟的'状元’,一般为善者的子女,多半反对老人的主义,惟他能助他父亲做善事。”在周游讲演中,先生向他重点传授了为丈夫的“三刚”之道:性刚不动脾气,心刚无私欲,身刚无邪恶。
  一九三三年春,朱循天本着“三刚”精神,返回故里,再行劝化金氏。先后去岳父家六次,金氏竟无礼相待,甚至被狗咬坏衣服,遭邻里之谩骂,她也毫不在意。但循天并不动气,仍是耐心劝说她,做到仁至义尽,结果金氏竟提出离婚,乃和平分手。孔子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此可见其人矣!
  凤仪先生闻其劝金氏六次之经过,毫未动气,立住男人之刚正,乃赞叹道:“朱循天不愧为'三刚状元’了!”一九三四年(二十八岁)一月,海城县宝石山子刘秀琴女士,曾任女义学教师多年,闻朱循天之操行出众,胸怀不凡,乃愿与之结婚,不仅不索彩礼,反而自带八百元钱(二姐文永特为卖二十亩地),为循天的两嫂(两兄为称母所生)储金立业,以解决朱家情节曲折,因果复杂之伦理关系(先母因父亲持枪走火而死),完成媳妇“托满家”之道。成为崇俭结婚者之楷模。
  是年六月,朱循天在安达任教所记的《王凤仪先生语录》出版。
  一九三六年七月十九日,朱循天跟随凤仪先生多年所记的《侍坐随笔》一至七卷,由王国华(王凤仪之子)编选分类,名曰《诚明录》一书出版。
  一九三六年秋,凤仪先生命朱循天辞掉长春总会编辑职务,到怀德县范家屯,一边组建“新家庭”(道德家庭),一边背粪筐捡粪,遇着谁家的粪堆就倒在粪堆上。
  一九三七年三月间,循天在长春服侍凤仪先生时,先生去二马路分会讲道,拒绝坐车,坚持步行于风雪中,命循天携一小凳,以备途中休息。此此矫正同仁们趋慕城市浮荡之习,力挽不正之风。三月末,凤仪先生又命循天去怀德县宋家店农场当“半拉子”(俗谓农村不能顶整个劳动力者),并对循天说:“你是三刚立住,五常圆满的人,现在要藏起来才成。若继续在这里(长春总会),准把你弄糟了,我叫你去学庄稼活,正是有深远的意义在里边啊!”循天虽是身体素弱的一介书生,但对先生的话决信不疑,竟毅然离开城市的舒适生活而从事农业劳动去了。
  是年秋,凤仪先生的身体日渐衰弱,循天又回到长春侍奉先生。回顾春秋两次循天服侍先生,长时间日夜不离。先生不时与循天谈论当年创建女子义学的宗旨,慨叹当时上层人士竟背离原来创办女学之目的。乃示意循天要另辟蹊径,如何实行“下达”底层,建设道德新村的宏图大计,常常议论到深夜。尤其谈到性命之学的精深透辟处,竟如置身于天地有形之外,欣然忘我!这些议论,在循天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为后来“新农村”(道德新村的简称)的创建孕育着一股巨大的能量。此一时期,循天聆听之于凤仪先生的教诲,诚所谓“得天独厚”矣!
  朱循天是东北有名书法家,曾为凤仪先生写墓碑。
  一九四二年三月四日,为了遵循凤仪先生“改建社会,重立人根,要大作一番”的教导,朱循天、刘秀琴夫妇偕同赵安邦、于仲莲夫妇,有祁春生施舍大量的土地,便创建了昌图县亮中桥道德新村。开始时是租用一家农民的驴棚作为临时住宅,后来房舍才逐步扩大的。
  一九四三年,有志于建设新农村者慕名而来,愿作村民。朱循天公布了亮中新村的《约法三章》:
  一、不动性(脾气);
  二、打粮归公;
  三、遵守公约。
  这是参加新农村的成员所必须遵守的条款。“遵守公约”一条是由全体村民共同研究确定的。共二十余条,其中最重要的有:青壮年男女,一律参加劳动,谁也不特殊;婚事必须按崇俭结婚原则,不索彩礼,不大事操办;不走人情来往来;不吸烟,不饮酒,不杀生;不供偶像,不算命问卜;不准放借高利贷;丧葬要俭,不烧纸;婚姻自主,不许打骂妻子儿女等等。
  一九四三年,有河北省青龙县张定洲、周彭龄先生来到亮中新村,周彭龄变卖了全部家产携妻带子来此落户,并施舍二万余元(当时可置四百亩地),做为发展新村的基金。到一九四四年人员骤增,乃集资购置宅院一座及菜田一处,以作为村址。不久,便增至二十余户,八十余口人,成为崇俭结婚和储金立业者的实践园地。
  新村设有女义学一所,由史熙平、祁穆如任教。设村民子弟小学一班,由周志根任教。并设有安老所、怀少园及识字班等。
  每日朝会,全体村民集合在庭院里,高唱大同之歌《礼运大同篇》:“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这毫迈的歌声,回荡在亮中新村的上空,它表达了亮中人们的胸怀,鼓舞着亮中人们的干劲。白日数十名村民兴高采烈地耕耘在亮中这块土地上,晚上,便端坐课堂讨论性天哲理。远近乡人无不对此感到诧异,知之者,以为是建设人间乐园,不知者,则以为是从远方逃荒来此的难民。然而,朱循天却被日伪警方定为“约视察人”,被暗中严密监视着。
  朱循天负责讲述王凤仪性命哲理与伦理学说,全体村民,从其性命之学薰陶中寻求人生性天之乐趣,从其伦理学说的实践中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故近百名村民,所以能上下一心,融融洽洽,莫不是凤仪学说威力之感召。当时有东北名儒白永贞曾为朱循天题写一副对联:
  道通月窟天根里,
  身在清泉白石间。
  此赞固当。
  山东宿儒孙常卿(万国道德总会创始人之一)向往亮中已久,故于一九四六年夏,亲莅赞助,并长期留住亮中。
  新村更设有“大同公墓”。昔曾瘫痪七年被先生劝愈后,随同办女义学之赵品三,乃第一位安葬于大同公墓者。
  亮中新村创建不久,各地有立志效法亮中欲建新村的,大有人在。如东辽县、怀德县、营口县、开原县、苇河县以及亮中附近有的村镇,到一九四七年,常住人口已增至百人。刘秀琴负责全村的妇女工作。这些人,有的来自数百里,有的来自千里之外,背井离乡,赶来亮中,都以为自己“登上了这艘开往大同世界的航船,争作一名水手”,而感到无尚的自豪。
  朱循天根据凤仪先生“四种家庭”的学说,强调新村的人们都要做到“净底”或“清底”的两种家庭,而要逐渐消除“混底”、“脏底”家庭。因此,在村民的认识和觉悟提高的前提下,掀起了一场“剁尾巴”高潮。周彭龄便首先斩钉截铁地表示态度,决心剁掉“尾巴”,家中仅有的房宅都卖掉,将钱款捐献给母村。消除“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现象。于是村民们便纷纷效法周彭龄的果断精神,形成一股“剁尾巴”热潮,使亮中母村更上一层楼。
  新村在伦理实践上,真正做到了“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如赵安邦年老无子女,周彭龄的三子便主动作他们的儿子,更名为赵同。冯苏宪章无子,以董葆勋之三子为子,更名为冯大明。后来他们皆对父母尽了奉养之责。
  新农村建立以来,前后共有柴玉玺与史熙平等十几对青年男女,实行崇俭结婚,增加了“新家庭”的成员。
  一九四八年(朱循天四十二岁)亮可母村解体,分散后,各家便散居在亮可河之两岸。安老所的老人由各家分别供养。此后,朱循天再无新村各项事务的缠绕,除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之外,可集中精力,从事两宗大事:一是继续王凤仪学说的著述工作,二是继续实践伦理大同之道。
  朱循天事亲至孝,母早逝,父年老体弱,循天夫妇耐心服侍。一九五一年,父恕忱翁病逝。循天夫妇欲本着大同精神做到底。一九五六年,偕长子式乾亲赴沈阳,又将孤独无子,晚年无依无靠的杜宋玉洁、杜曹玉琳二位老太太请到家中,长期奉养,直至逝世。
  循天当时最为艰巨的任务,便是挤出早晚时间,整理编辑王凤仪先生的生平事迹及语录,此乃循天跟随凤仪先生周游讲演时期随时笔记之资料。凤仪先生逝世后,又于当年同创女义学的前辈口中,搜集许多补充与证实资料。前后凡四十年,记录数十万言。朱循天在当时极不宽松的条件下,从事写作是非常艰苦的。每逢阴雨天,便是最“充分”的著述时机了。一九六七年《王凤仪年谱与语录》一书脱稿。(二十五年后,一九九三年始由美国旧金山张恺升主持出版),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桩大事。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七日逝世,终年七十五岁。葬于法库县湾柳街村南山之阳。
  凤仪先生曾于民国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说过:“我就教出一个朱允恭,我就能够回天交旨了!”对此言,朱循天可当之无愧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