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痛风现状报告白皮书》统计,我国痛风患者超过8000万人,而且正以每年9.7% 的年增长率迅速增加。 2020年,痛风人数将达到1亿。可以说痛风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病。 西药对痛风的治疗,大多难以根治,长期服用还会导致痛风复发和多种并发症的产生。 而中医通过辨证施治,从病机整体出发,对痛风的治疗有着很好的疗效,而且副作用少,针对性强,相较西医体现出了极大的临床优势。 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诸方书又谓之白虎历节风,以其走痛于四肢骨节,如虎咬之状,而以其名之耳 --《医学正传·卷四》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所致的特征性关节炎症。 痛风患者经常会在夜晚出现突然性的关节疼,当疼痛发作时,患者甚至会在半夜熟睡中疼醒。 长此以往,发病关节本身也会受到损害,骨质会被腐蚀,导致严重的关节变形,而发病过程中肾脏也会逐步受损,严重的会发生肾结石甚至是肾衰竭,危及生命。 痛风的发病机理 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一般呈间歇性发作,急性发作时多出现关节剧烈红肿热痛,夜间加剧,70%以上的患者首发关节为足跖趾关节, 其次累及踝、膝、指、腕、肘等关节,且有结节形成,甚或溃流脂液。 患者常因疼痛难忍来就医,急性缓解后,即转为慢性期,虽关节红肿消失,但仍疼痛或剧痛。 尿酸是人体内代谢产物,其生成过多是导致痛风病的主要原因,过多的尿酸属中医学痰浊范畴,而痰浊的形成与肝脾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 朱良春教授认为:痰湿阻滞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腊膏。 肝具有调节精神、情志活动,疏通气血,宣清导浊的作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又有赖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气机郁结会导致血液及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从而产生痰浊、瘀血,致痛风。 从中医脾胃经脉的分布来看,脾胃与经脉、关节联系紧密,湿热之邪沿着经脉下行,流注于关节,不能及时处理,即可致痛风发生。 《素问》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景岳全书·卷三十一》曰:“有湿从内生者,以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也。由于脾胃之亏败,其为证也,在肌表则为发热,微恶寒,为自汗;在经络则为痹,为重,为筋骨疼痛,为腰痛不能转侧,为四肢痿软酸痛。” 也就是说脾胃极易导致湿气的产生,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正常,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方才健全,才能为生化精气、血、津液提供养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组织得到充分濡养,从而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脾失健运,湿浊就会阻滞四肢关节和经络而产生肿满疼痛。 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增加,长期的肥甘之品使肠胃负担加重,日久损伤脾胃功能。 以上这些都可能导致痰浊内生,尿酸升高,进而导致痛风。 分型论治痛风 痛风病因病机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各医家多将本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 痛风急性发作期 痛风急性发作期起病急骤,患者多于午夜因剧痛而惊醒,属中医痹证范畴,受累的关节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其病机是湿热邪毒,郁于关节,气血运行受阻而致关节发病,夜半居多。 最易受累部位是第一跖趾关节,并可伴头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临床多表现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其病变在骨,骨为肾所主,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化瘀泻浊、消肿止痛,故应益肾壮督治其本,少佐健脾和胃。 痛风慢性缓解期 慢性期的痛风症状主要表现为存在痛风石、慢性关节炎、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炎并发症。此时痛风频繁发作,身体部位开始出现痛风石,随着时间延长,痛风石逐渐变大。 慢性期痛风多为肝肾脾虚,瘀血痰浊痹阻经络,气血不畅,治宜补肝益肾,健脾利湿,活血通络,化瘀泻浊。 国医大师 朱良春先生 治疗痛风 医案一则 周某,男,38岁。2009年10月12日初诊。 患者2月前双膝关节红肿疼痛,行走不利,查血尿酸达900μmol/L,双膝X线片示:左膝半月板损伤,右膝痛风结石形成。 经秋水仙碱、激素及抗炎治疗后,红肿消退,血尿酸降至687μmol/L,目前双膝仍感疼痛,行走不利,易疲劳、出汗,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弦。 中医诊断:浊瘀痹。 西医诊断:痛风。 辨属脾肾两虚,浊瘀内生,痹阻络脉,气血不畅。拟泄浊化瘀,活血通络为主。 处方: 土茯苓50g,萆薢20g,威灵仙12g 生苡仁40g,山慈菇20g 赤白芍(各)20g,桃红(各)10g 生地黄20g,生甘草6g 14剂,1日1剂,水煎服。 2009年10月26日二诊 症情减,膝关节疼痛好转,行走较前为利,仍感觉乏力,汗多,舌偏红,苔薄白,脉细弦。浊瘀清,络脉通,脾肾虚,治疗佐以益气健脾。 上方加生黄芪20g、煅牡蛎(先)30g、生白术15g。14剂。 膝关节疼痛已平,乏力亦好转,汗出减少,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拟泄浊化瘀,健脾化湿。 处方: 土茯苓40g,萆薢15g,威灵仙12g 生苡仁40g,晚蚕沙(包)15g 生黄芪15g,六月雪10g 菝葜15g,茯苓15g,秦皮15g 桃红(各)10g,甘草6g 14剂,1日1剂,水煎服。 药后症情平稳,无明显不适,复查血尿酸已经正常,纳谷佳,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拟前法进退,以上方加减调治月余,加以严格饮食控制,症情平稳。 按 语 患者症情较严重,血尿酸水平非常高,用激素类、非甾类消炎止痛药能够很快控制症状,减轻痛苦,但也会带来副作用。 此例朱老仍然以痛风方为主治疗,大剂土茯苓泄浊通利;萆薢、威灵仙、生苡仁分清泄浊,健脾利湿,通利关节,降低尿酸; 山慈菇有消肿、散结、化痰、解毒之功,又有秋水仙碱样作用,抑制白细胞趋化,从而减轻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但宜短期使用; 赤白芍、桃红活血化瘀;生地黄益肾滋阴。 二诊膝关节疼痛减轻,乏力,汗多,气虚明显,加生黄芪、生白术益气健脾,煅牡蛎收敛止汗。 三诊以后仍然以泄浊化瘀、通利经络为主,六月雪、秦皮、茯苓均能利湿清热;桃红活血通利。 此例治疗抓住“清”“通”“利”“健”,一直以土茯苓、萆薢、威灵仙、生苡仁为主,又灵活加减,血尿酸明显下降,症情明显好转。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痛风的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 除了汤剂,中成药与单味药治疗、中药外敷、针灸治疗等对治疗痛风也卓有疗效。 你在临床是怎样治疗痛风的呢? 在文章下方分享你的治痛风经验 让更多中医人学会治痛风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