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阳不足,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脑失所养所致眩晕

 FyssqzhOk 2019-01-29
眩晕恒以火、风、痰、虚为因
​    有属中阳不足,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脑失所养患,故治当温补中阳,以养脑气,方选:
黄芪建中汤温补中气,健运脾胃。
+荷叶气香醒脾,升发脾胃清气;
+升麻柴胡引药上行,益气升阳,补脑不足,使眩晕自除。

胸闷的几种原因及治疗

胸闷
一,中气下陷:病人尿多,屁多,气虚乏力,中医叫大气下陷,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黄芪 党参 炙甘草 白术 陈皮 升麻 柴胡 当归。
二,痰浊阻胸,可以用逍遥汤加减来治疗,病人有痰多,有脾胃不舒服的症状:柴胡 当归 白术 炙甘草 厚朴 枳壳 赤芍 茯苓 半夏 陈皮 。
三,肺肾亏虚,可以用麦味地黄丸黄芪生脉饮治疗,这类病人多一些,占病人60%。只要诊脉有此证,疗效很好。
黄芪 麦冬 五味子 熟地 山药 山萸肉 丹皮川牛膝 核桃仁厚朴。
四 ,心血於阻。多见于心脏病人,可以用补心气活心血法,用炙甘草汤加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 红花 当归 川芎 赤芍 生地,炙甘草丹参 桂枝 枳壳 远志
当然,由于肿瘤或者心血管导致的胸闷,胸腔积液导致的胸闷应该辩证治疗。


肝木之气下陷论

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医学的源头,无不与《易》、《道德经》有关,这不是本文探讨的内容,本文借由对《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理解展开。大千世界,其始者原为一气混沌,名为无形太始,无中生有,其中有道,道生于无形,太始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相感,则生中气,此为三,三者,土也,中气也。《四圣心源》谓“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天者阳也,地者,阴也,天地合德,则万物及人类生焉。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其生五,其气三。所以黄元御谓“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在于人体,我的理解是,阴阳合德,则生中气,中气者,脾与胃也。中气旋转,以生四象,即心肾肝肺。阴阳之征兆即水火,阴阳合德,阴阳之气平均而为中土,中土以化生万物,阳气偏多者为东木,东木以温升为常态。阴气多者为西金,西金以敛降为常性

2  中气旋转,以生四象

中气旋转,以生四象,当其半升而为春木,当其全升而为夏火,当其半降而为秋金,当其全降而为冬水。故黄元御谓“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又谓“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其实水火交蒸,乃生湿气,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湿动,湿者,水火之中气。土寄位于西南,南热而西凉,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

关于四象轮旋以生脏腑,其含生克制化之理,所以黄元御谓“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肺为辛金,大

肠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脏有心主相火之阴,腑有三焦相火之阳也。

3  肝木之气的生理特点及下陷原因分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脏为肝”,肝禀厥阴风木之气而生,其气应风,其体多血而偏温,其用为升发,其治当以温升为助。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藏肝血而为肝体,以助其温升之用;肝血之化生来源于肾中之精血,是谓水生木;肝木之温升来源于肾中之真阳;而肝木之升有助于胆木之降,相反,胆木之降有助于肝木之升;心火与相火下潜归于肾而化真阳;心血在肺胃作用下下潜于肾而为真水即精血;精血闭藏于肾,至春由肝木之气发动而化肝血,肝血上升以化心阴而合心火,使心火不过于偏亢;肾阳至春由肝木之气发动而化雷火上济于心化心火而合心阴,使心不过寒;四象旋转,实耐中气,已土左旋,戊土右降以转中轴,以运四象。

肾精不足,化而生肝血减少,则木气当升而未升,木气郁滞,郁而生疏泄,疏泄有太过与不及;肾中真阳不足,化而生雷火减少,则木气郁滞而生肝寒;肾水寒,肾中真阳衰微而火不暖土,则已土不升,水湿流注,木不能达土而郁滞;胆中相火不降入于肾中潜藏,肾中龙火不足,无以暖肝,则肝气不达,木气不升而为郁滞。肾水亏虚,失于潜火,则甲木相火不降而上逆而为热,而肝木不升而郁。故肝病,病由有三:一为肾不足,肝木无源升发;二为中土虚,中轴旋转失职而肝木升机不灵;三是甲木相火不降、心阴肺胃不敛而降气不足,升机泛力

4 木气下陷的病理特点

4.1 陷则郁、郁则生热、郁则生疏泄(风动)

各种病由,凡影响脾胃之升降、影响心肺之凉降、影响相火之下潜、影响肾中真阳真阴的不足,或肝木自病,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皆可导致木气下陷而为病;木气为病的特点是陷则郁,郁有气郁、血郁、寒郁、热郁。气郁者,气机之郁滞也,郁而不舒则生郁证,郁而化火则生狂证;血郁者,营血之郁滞也,郁结不行,可生积块;肾水不温,则肝郁而化寒;肾阴不足,相火不潜而妄动,不能上交于心而济心火,而妄动熏灼筋膜而致筋痿;脾湿流注,肝木不升,木气下陷阴中,郁而化热,与湿相挟而生湿热;肝木不升,相火不降,相火上炎而成上热下寒之证。

4.2 木郁而风动、或木郁而抑或三阴冰结

肝之阴血不足或雷火不足,木气下陷而郁滞,筋膜失养而鹞张化风,甚则肝阳化风、或肝气欲脱。或寒郁而三阴冰结。或抑郁久而发郁病。

5 肝与膜腠三焦及经络系统的关系

肝主身之筋膜,三焦是人身的膜腠系统,由内而外,无所不在,是气血与水液代谢的通道。三焦,陈潮祖教授认为,三焦的形质为膜腠系统[1] 。内经云,经脉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不可见,其可见者,皆络脉也。其中,“分肉”指肌肉,“分肉之间”指肌肉之间隙就是包绕肉柱之筋膜组织间隙,是为膜腠系统的组成部分,由肝所主,分属于三焦。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为主干系统,其组成由行营血之血脉与气机升降出入的卫气组成,而卫气行于血脉之外,筋膜组织间隙之中,因此,筋膜间隙组织实为构成“气道”的实体组织[2] 。笔者认为,其筋膜之间隙大者,具有十四经纵向结构者为经脉,而经脉为主干,其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所以络脉系统是由经脉腕踝关节附近分出的气络与血络系统。其中气道分出气络,血脉分出血络。其筋膜间隙具有层层分级,由“十五络”而“孙络”到“毛脉”等结构者,从而组成络脉系统(包括气络与血络,气络与血络最后在“毛脉”“合精”,是为新程代谢的场所)。膜腠间隙里含有卫气、营血、津液等物质,由于膜腠系统表里内外上下,无所不在,是组成经络系统的实体结构,因此,其为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就是必然,所以《金匮要略》谓“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为“决渎之官”。因此,其三者之间的关系,肝主身之筋膜,而三焦膜腠是经络系统的依附结构与部分实体结构

6 肝气下陷危证

6.1 肝阳化风证

肾中真精或精血不足,不能内潜相火,则真阳易于妄动而外越,精血不足,精少不能化生肝血,(则肝木失于生长下陷而郁滞,郁遏而易为怒、易于情志激动)血不养肝,肝血失于濡养筋膜组织,则膜腠三焦及经脉系统因失养而生风,风动则筋膜张,筋膜张则气道气络失约,卫气失于制约而慓悍于上于外,于是夹痰、夹血上壅清空而发为肝阳化风证,甚则血络失制而络破血溢而发为出血性中风。

其治疗宜滋肾水以升达肝木、疏郁滞以化肝血。方选镇肝熄风汤合引火汤:生杭芍天冬 麦冬 玄参 熟地 龟板 代赭石 生龙骨 生牡蛎 五味子 怀牛膝 川楝子 麦芽 巴戟天 茯苓 茵陈 炙甘草。方中杭芍、天冬、麦冬、熟地、玄参直补肝肾之阴精,麦冬、熟地同时也入肺补肺阴合五味之酸收而加强敛降之气,使其下潜入肾,龟板、代赭、龙牡重镇潜降以敛浮阳,使其升制无过,使雷火之气不妄行,牛膝引血下行,使上充于脑的血下降而归经络之位,麦芽、川楝疏肝以解郁以升肾水而化肝血,则木气得升而不郁,肝血得以滋养膜腠而三焦及经统系统则风动自熄,茯苓、茵陈化水湿运中轴而通三焦,巴戟天温肾化气,以复真精不足而真阳亦不足之病理状态,炙甘草调和诸药,和调中焦,则中气旋转,四轮运动复常。病情重者,可日服2-3剂,每2小时服一次。

对于络破血溢者,以急则治标为则,以清降龙雷之火为法,急化服安宫牛黄丸1丸,每日2-3丸,以清降浮阳,以清开灵针静脉维持,以平肝清降,针刺方面可急针气之大络,即四肢末端之井穴及刺舌下脉络出血以降泻阳气;由于肝阳雷火无制而上炎,胃土必受克伐,胃络易受雷火灼伤而出血,故宜降泻阳明胃土以清降通腑止血;肝木之气盛实,则肺金反受其侮,木火刑金,雷火妄动。

无制,夹肾中真水上泛高源,可出现肺络受损“血与液”交迫的“化源绝”(脑源性肺水肿)死证;雷火上炎,心阴消灼,心火妄动而成心悸、心律失常、甚或心肌梗死等危症。其治当中西医结合抢救:脱水降颅压、保护胃粘膜、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心肌与肺脏等均为必要措施。2-3天后,或病情过程中,时时防止出现脱症,清镇潜降虽是常法,一旦病情基本稳定,则应阴阳并举,滋水、潜镇与温阳同用,因其本病是阴精不足,龙火不潜,实则阴阳大虚于下,加之标急期所用苦寒清气伤阳,故宜阴阳两举,方能镇下以安上。方可选用李可老的破格救心汤与引火汤合方:制附片干姜 炙甘草 生晒参 生龙骨 生牡蛎 活磁石 生山萸肉 熟地 天冬 麦冬 茯苓 巴戟天 五味,方中山萸肉、熟地、天冬、麦冬直补肝肾精血以引雷火下行,龙骨、牡蛎、磁石重镇摄阳,使雷火归位,附子、干姜、巴戟天补肾阳以配真阴,以救克伐之阳气,生晒参大补元气,合茯苓以运中焦以利元气周流,复升降之性,配五味以降肺气以保肺元,合参以大补肺气,以制肝木之气的克伐。诸药合用,重在治下以安上,使雷火归位,一气周流,升降复而险危除。

6.2 肝气欲脱证

肝气欲脱证,是在肝肾精血不足的之基础上,发生的气脱于外,或肝阳暴亢病程中出现的一种元精元气欲脱的危象,必须高度重视,密切观察,并积极加以救治。

其发生机制仍为精血不足,木气下陷而郁滞,肝所主之筋膜、三焦膜腠与经络系统因失肝血所养而生风,气道与气络大开,卫气走空窍而汗大泄,是故张锡纯认为: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极虚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又肝与胆脏俯相依,胆为少阳,有病主寒热往来;肝为厥阴,虚极亦寒热往来,为有寒热,故多汗。萸肉既能敛汗,又能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

方选张锡纯之来复汤:山萸肉60g、生龙骨粉30g、生牡蛎粉30g、生杭芍18g、野台参12g、炙甘草6g。主治:寒温外感诸证,大病瘥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诸证见一端,即宜急服。

7 厥阴标热与本寒

肝木为四象之一,厥阴之病,实则肝气陷下之病,肝气下陷则生郁,郁结而生风,风动则木摇而寒热交作,动于上则上热,动于下则下寒,上下皆动则寒热交作,陷于下而郁而化热则生下利赤白脓血

厥阴病提纲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为一阴,阴气虽盛而阳气即将来复,所以可以出现寒热见证。由于肾中真阳衰微,阳不化气行津上达于口,所以见消渴,渴喜热饮,但饮水不多。下焦阳虚,阴寒内盛,寒水蹯踞,水气上冲,可以见到气上撞心的寒水上逆症;心中疼热,为下元虚冷,心阳不足,无以下潜以温肾水,则上逆而炎上,可有心中疼热之象;下焦阳虚,火不暖土,胃气不降,脾土不升,可见饥而不欲食,食入后,由于蛔得寒则出,闻食臭则出,所以可见吐蛔;如果用下法更伤中下焦阳气,则阳气更虚而下利不止。所以本证可以用乌梅丸清上温下,上清上逆之心火,下温肾中之阳气以助肝升,中暖脾土以复中轴,此轴轮并用之法。黄连黄柏 人参 当归 细辛 桂枝 附子 干姜 川椒,方中人参、干姜、川椒温中阳而益元气运中轴,附子合参姜椒直温肾中元阳,黄连清上热而降心火、黄柏伏命火而坚下元,当归温肝血而助木气温升,更助以细辛解除木气之郁滞,合当归温补同升肝木,诸药合用,温中运轴与温肾、助肝、降心火以运轮同用,达到一气周流的目的。

关于藏厥:“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脏厥是三阴厥寒,一阳皆无,是死证。肾元无火,脾阳衰微,土不制水而反被水制,水不生木而木气下陷,木气下陷而不能疏达脾土,是以“三阴冰结”之证,故为脏厥。可用直温命火之法,以尽人事,以四逆汤直温命火、肾中真阳,以理中汤运转中焦,以复中轴,加细辛以开肝郁、加桂枝以助其温升,少加重镇摄阳之品以防真元外散。李可老中医之破格救心汤当为正治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肝寒克于脾土,脾阳不升,枢机不运,下利,医更用吐法及下法更伤里阳,导致里寒更甚而格阳于外,更错误用了吐下法,更伤里阳,结果导致食入即吐的胃气不降,脾阳不升之证。“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方用人参、干姜温脾阳,黄芩、黄连清上逆之胃热,使其下降而归下焦,以运中焦而复肝之温升之性,这是运轴转轮法的运用。

麻黄升麻汤证:是下焦三阴虚甚,手足厥逆而寸脉沉而迟,下部脉是指中下焦脉不至,所以见泄利不止,心肺之降气不足而上逆而成喉咽不利、唾脓血等证,“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方用:麻黄、 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萎蕤、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本方用知母、黄芩、玉竹、天冬、石膏、芍药以清润上焦心肺之郁热,以复其降气之职,以茯苓、炙甘草、白术、干姜以温运中焦升清降浊,以复气血生化之源,先助后天,使后天健运才能为以后的治疗打下基础,用麻黄、升麻、桂枝开肝木气之郁闭,当归温养肝血而助温升,使圆运动恢复而一气周流,为后期治疗温肾补肝打下基础。张仲景在治疗难治性重病时,非常强调保中气。

当归四逆汤证:是肝血不足、木气下陷、厥阴经脉感寒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方用当归温养肝血助肝温升,桂枝合细辛温经疏发木气之陷以解郁滞,芍药降胆经相火以助肝之气机之升,炙甘草、大枣、通草运中焦而除脾湿以利木气之疏达,本方是轮轴并用之法,如此,则肝血得养、经脉得通,寒凝之症可以除。

厥阴经脏有寒证:血虚而肝脏有久寒,则加温肝之品吴茱萸以暖肝,加生姜以温胃而散水气,加强中焦运转之力,以当归四逆汤升达肝木以解木气之陷,故《伤寒论》云,“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吴茱萸汤证:是肝脏本寒证,肝木久寒,木气下陷,郁而横克胃土,胃土不降,则干呕,脾阳不升,清窍失养,痰饮浊邪内聚,蹯踞上焦而吐涎沫,清阳不升,湿邪流注,还可见到下利,肝寒日久,子病及母,可见少阴下利,或少阴阳虚,母病及子而见肝寒。所以《伤寒论》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白头翁汤证:为下焦湿热下利证,是木气下陷而久郁,郁而化热,与脾湿不升而流注之湿相合,而成湿热下利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本方用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清下焦之郁热、苦燥其湿以厚肠止利。湿热利愈后当运转中焦,疏达肝木,防其下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