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字方法不对,再“刻苦努力”也白费!

 逝水年华7znw6z 2019-01-30


特约评改人:杨文浏(中国书协会员,安徽省书协篆书委员会秘书长,2013—2015年度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获奖书家)


刘诚作品评语


此作明显以《圣教序》为师法对象,用笔干净清爽,字法熟练,书写时能注意轻重、大小变化,气息也较顺畅,章法把握能力尚可,可见作者对书法的学习已非一日之功。然而,若严格从一幅作品创作的角度来综合考量,此作无论在技法表现层面,还是气息格调及章法处理等,又反映出作者创作能力的匮乏。


刘诚  行书不以物喜条幅

规格  180cm×46cm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类似水平的作者,他们多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学书,然而创作水平总是很难实现跨越。究其原因,愚以为很大程度上是迷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书法学习“笔法为天”,若临帖时用笔方法与古人误差较大,努力只能是适得其反,所以有人说书法“自学等于自杀”,绝非危言耸听。刘诚先生在用笔上还是有一些感觉的,但具体到每一笔的起、行、收、转,每一个动作可能都误差那么一点,这样组合在一起便与传统经典范本有了较大误差,再加之字法、章法的误差,作品就很难到达一个高的层次。


杨文浏示范作品  节临《圣教序》横幅  

规格  48cm×70cm


所以,开始学书千万不能自我感觉良好,最好有“高人指点”,所谓师傅的言传身教。入门必须首先要懂规矩、正规矩、守规矩,借高人的“手、眼”来正自己,明确训练方法与方向。然后就是练,这时“勤奋”才起作用,由量变到质变,古人的东西才可能化到自己手上。


“备尽八法之妙”的《圣教序》

杨文浏


关于《圣教序》,因其为集字帖,所以气息、变化等常为学书者所诟病。一些人对事物大抵怀人云亦云之惯性,觉得此帖不太值得深入学习,其实谬矣!


简单了解一下《圣教序》的刻碑背景,《圣教序》是唐太宗为唐玄奘印度取经所译经卷合集所作的序文,先有褚遂良书写《雁塔圣教序》刻碑,后因有人知唐太宗酷爱羲之书法,遂提议整理集王字《圣教序》。因此,该碑一定程度上属皇家行为,这就保证了主持集字者、刻手、拓工的高水平。现在我们知道主持集字的怀仁和尚是一位造诣精深的书家(传为王氏后裔),其历时二十五载,“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虽是集字成碑,且其中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然该集字本仍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明人王世贞曾赞誉《圣教序》为“备尽八法之妙”,并被尊为刻帖之祖。


《圣教序》拓片(局部)


近年因教学需要,回头临《圣教序》,随着临写的深入,愈临愈觉其妙,其笔法之丰富与精美、字法之妥帖与曼妙,充分传达了右军行书的笔法精绝与简静平和。并且感觉到,《圣教序》真是学书入门的上佳范本!理由有三个:一是《圣教序》为行书发展成熟期的作品,讲究笔法、字法的规范性与丰富性,而学习书法技法训练的核心就是笔法与字法;二是王羲之书法追求中和之美,富于变化而又变化适度,没有非常突出的个人风格,临写不会形成不良习气,并且以此打基础,有利于向其他风格、范本的转变;三是《圣教序》书风具有魏晋书法的风韵,所谓“萧散简远,假笔转心,妙在笔墨之外”,其书格调高古,习之不仅能规范地训练技法,而且可以不断提升审美,达到“手眼并进”的学习效果。

(供稿:2019年《书法报》第2期



更多内容

请订阅2019年《书法报

点这里,就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