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原本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毕业后窝在家里不上班,变成“自暴自弃”的啃老族?为什么有一些所谓的“问题少年”在后来却成就了一番伟业,如丘吉尔?为什么有些人在多年以后才发现自己是装在男人或女人身体里的女人或男人?是什么决定了我们以后是什么样的人?怎么样才能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稳重的人? 作为父母们,经常会听到教育学家或老师的劝诫说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什么,他如何发展成为一个有创造力、幸福的成年人,他明确自己是谁,自己想干什么,将来会从事什么工作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是由同一性的发展所决定的。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最先提出同一性是青少年期乃至青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成果,同一性的建构包括明确你是谁,你的价值和你选择的未来生活方向。它是一个作为理性行为者的人关于自己的明确理论,使人的所作所为有明确理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对其作出解释。人格的发展持续终生,每个阶段都面临不同的冲突需要解决,解决好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而人在青春期需要解决的,就是“自我同一性”的问题。 青少年就处于所谓的“青春期”,也是普通家长可以感觉到的两个“魔鬼期”之一。 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身体发育引起的独立渴望,更是因为,当他们感到周围的环境,比如父母老师,在剥夺他们“确立独立自我”所做的努力时,就可能会疯狂抵抗,如同野兽被迫捍卫生命一般,这让家长震惊、不解,乃至措手不及。 对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的体验: 1.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是和别人是不同的,是分离的,但这种感觉在青春期早期是模糊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2.他正在整合从童年到现在的我,未来的我,无论哪个我,我还是我; 3.自己设想的“我”,和自己感受到在别人眼中的“我”,是一致的,也就是自己是被社会承认的,这也是为什么青少年非常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人的原因。 从人的一生来讲,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任务甚至比学习都要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上了名牌大学却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人,他能有什么作为。甚至,很可能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经常看到一些新闻,说名校毕业生甚至留学生在家啃老,他们也许有才能,但无法将它们注入到一个目标、一件事情上,持续去做。 所以,知识、才能、资源等等虽然很重要,但如果拥有这些东西的人,不知道如何将它们凝结、组合去完成一个他最想实现的目标或最想做的事情,那么也只是浪费而已。简单说,知识好比珍珠,自我同一性好比线,只有串起来的珍珠,才能为人所用、展现自我。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同一性发展有几种形态:同一性成熟;同一性延缓;同一性弥散;同一性早闭。 同一性早闭。这样的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谁、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过早的把对人生非常重要的话题讨论关闭了,比如很早就接受家人铺好的道路。这些人与其他青少年相比,更容易附合他人,没有主见。 同一性弥散。这样的人没有这方面的思考或讨论,你问他的定位、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的回答是这与我没有关系。他就像有翅膀的鸟,却不知道飞去何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