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我不会,你快来帮我”:孩子习得性求助,为什么?

 ly云尔 2019-01-30

荔枝电台搜索爱莲子  FM167563   更多好听的故事

“妈妈,我不会,你快来帮我”:孩子习得性求助,为什么?

文 | 莲子妈

莲子妈微信:lianzi004

 

最近,莲子妈发现一个扎心的事实。

 

没孩子的成年人聚会,要不环境优雅的咖啡馆,要不惊心刺激的游乐园,水上漂流等。而有孩子的妈妈聚会~~~~

 

莲子妈不说,你们也秒懂!反正莲子妈的聚会,就是居家为主!

 

昨天带着有点流鼻涕的小鹿,去了小区的朋友家。来到新环境,小鹿忘记鼻塞的种种不适,玩得生龙活虎。

 

朋友吐槽我:“你儿子哪有不舒服?明明是你假想的!”顺带说起了自己的孩子“内向、胆小、认生”。

 

聊到尽兴处,她孩子闹起别扭。

 

孩子跑过来,生拉硬扯地把她拽了过去,说自己不会搭图片上的房子,要她帮忙。

 

朋友试着鼓励孩子:“你试试,不会再来找妈妈。”

 

孩子大发脾气说:“我不会,我就是不会。”

 

“宝贝不会,才要试试啊?”

 

“我说了我不会,你赶快打电话叫奶奶回来,她会帮我。

 

.......

 

好在最后,我们一起把房子搭了起来。

 

朋友担忧:下半年就要上学了,真怕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到时候融入不了幼儿园生活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求助是常态,但若孩子完全不愿自己动手的求助,爸妈们就要多一个心眼了。

 

因为习得性求助的孩子,极有可能是挫败感极强。

 



老早以前,就和从事多年幼教的朋友,聊过这种情景。

 

她说起比较常见的小孩子问题,就是孩子不愿尝试。

 

鼓励他去尝试做一件事情时,孩子口头禅是“我不会”或是“老师,你帮我!”

 

继续引导,对他说,“不会没关系,你能动手试试就行。”

 

有一部分会站在那里不动,有一部分会更强烈的拒绝:“老师,我真不会,你让我妈妈来做!”

 

她说:真的挺心疼这些孩子的。

 

没有小孩之前,或许会被混淆视听,觉得孩子胆小,性格使然。


后来有了孩子,特别是有了小鹿,会觉得:很多孩子不是天生胆小,而是被家庭压制了自我动手的天性。

 

总所周知,孩子天生活泼好动。但有一部分孩子无法避免地被“圈养起来”。

 

比如:想自己喝水,大人却不让她碰杯子;想自己吃饭,大人不让他碰碗。

 

还有一部分家庭,觉得孩子很捣乱,就用手机、电视、平板为工具,让孩子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玩游戏。

 

当然,随着孩子年纪地长大,自我动手能力就越来越弱了。

 

自己动手无法完成一件事,首先想到就是大人帮忙,最终结果可能就是:大人越帮孩子,孩子动手能力越差。

 

然后,恶性循环!


 


其实,这种情况也有很多后台留言。

 

比如有妈妈问:我家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要我去帮忙,我该怎么办啊?

 

了解到孩子的具体表现是:宝宝三岁半之前,上过一些早教课,自己要上班,就让奶奶陪同。

 

有时候早教老师会安排一些作业,比如画画,奶奶觉得孩子不懂,不会就动手帮孩子画,比如苹果、梨呀、圆形、三角形之类的。

 

现在孩子上幼儿园,报了学校的绘画兴趣班,兴趣班的老师给她反馈情况是:孩子不知道怎么画,从哪儿开始,看到喜欢的图案,总是说“老师给我画一个什么什么”

 

让孩子随便画,想怎么画都行,线条也可以,可她还是不肯。

 

老师建议她,在家里引导一下孩子,虽然报兴趣班只是为了玩,但若完全不画,就失去了意义。

 

如果妈妈不帮忙,孩子就会去找爷爷奶奶,或者爸爸。

 

妈妈无奈地说:不只是画画,生活的其他方面孩子也这样


开学的那几天,就是要老师喂饭,不喂就不吃。之前没太关注,现在就发现孩子让做什么,什么都不会,就是要别人帮忙

 

孩子习得性求助,在家里一般很难发现问题。


大部分小孩都是上学以后,在自卑、胆怯、拖拉、沉默、软弱等某一方面变得尤为突出时,经老师的提醒才觉得事态有些严重。

 



著名行为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认为:人对能力和控制的知觉是从经验中习得的。

当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干涉并多次失败以后,就会停止这种尝试。

倘若这种情景出现得过于频繁,人就会把这种控制的缺失泛化到其他情景当中。

 

赛里格曼在这个理论早期,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


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这就是大家熟悉的习得性无助

 

这种无助感最常见的描述是:一个人消极地面对生活情况,经常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而且相当依赖别人的意见和帮助。

 

无助感产生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在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不可控状态”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

 

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

这时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和结果没有关系,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认知。

 

 

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

“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自己的反应无效,前景无望,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也就是说 :“结果不可控”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无助感。

 

表现出动机 、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严重影响后来的学习

 

所以,在孩子把这种认知升华到体验的基础认知之前,父母一定积极引导孩子。

 




帕斯卡说:我们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孩子必须获得独立生活的技能之后,才能找到自我。

 

美国研究人员提出应用行为分析以及关系发展干预,向孩子传授生活技能:

 

第一步,我们帮你做;

第二步,我们和你一起做;

第三步,我们看你做;

第四步,你自己完全独立完成。

 

心理学家警告说:不要帮你的孩子完成那些他已经可以做的,或是几乎已经可以自己做的事情。

 

美国教育专家Lindsay Hutton提出了“儿童生活技巧分类”——

 

2到3岁:简单家务

 

帮忙收拾自己的玩具;

自己穿衣服(你可以稍微帮忙);

脱完衣服以后把衣服放在规定地方;

吃完饭清理盘子;

饭前帮忙摆桌子;

在父母的帮助下刷牙洗脸;


4到5岁:重要姓名、数字

 

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安全技巧最为重要。

 

自己的全名、地址和电话号码;

如何打紧急电话;

他还应该知道:

简单的清扫家务,比如擦桌子; 

喂养宠物;

认清货币的面值,了解使用货币的最基本方法;

无需大人帮忙刷牙、梳头、洗脸;

把自己脱下来的衣服收好,把脏衣服放在固定洗衣区;

 选择自己想穿的衣服。

 

6到7岁:基本烹饪技能


这个年龄的孩子,要开始学习饮食大计——

 

搅拌食物,用钝刀切割食物;

 做简单食品,比如三明治;

帮助把买回来的食品收起来;

洗碗;

使用简单的家用电器;

用过卫生间以后简单清洁;

独立铺床;

独立洗澡。

 

8到9岁:保管个人物品


到了这个年纪,孩子应该学会——

 

折叠衣物;

学习简单的缝纫技巧;

照顾好自己的“室外玩具”,比如自行车和滑板;

不用提醒就能整理好个人卫生;

正确使用扫把;

阅读食谱,准备简单的餐点;

帮忙列出购物清单;

会数钱和找钱;

会处理手机信息;

帮忙整理后院,比如浇水除草;

倒垃圾。

 

10到13岁:获得独立性


10岁的时候,孩子应该能够独立完成很多事情了:

 

独自呆在家中;

自己去商店购物;

自己换床单;

使用洗衣机和烘干机;

准备稍微复杂些的食物;

使用烤箱;

阅读标签;

烫自己的衣服;

使用简单的工具;

给草坪割草;

帮助照顾弟妹或者邻居的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