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鸟瞰图 ![]() 泰山石刻 □□路军 巍巍泰山,见证了大唐开元盛世的辉煌之景。往事如风,泰山已成为岁月的文化化石,目光所及,心海翻腾。 石刻 没有石刻的山自然少了几分古韵。泰山之石刻无处不在。石头刻文,不朽的是历史。 从迈开登山的第一步,泰山石刻扑面而来。一天门坊古朴厚重,题字“一天门”乃清代康熙年间所题写,门坊两侧,“天下奇观”“盘路起工处”石刻异常醒目。伫立凝思,我的耳畔回响起凿石钎挖之声,在山谷中回旋不已,一位位工匠埋头山间,用双手双肩和挥汗如雨的汗水,一步步丈量出登山的石阶。有字的石刻留有题字者的名字,无字的石阶看不见工匠的神色,不过,它们都是石匠们精心传世的作品。 一路行,一路石刻,“峰回路转”“中流砥柱”“五岳独尊”,题名者多为明清之士,五岳之名像一块磁石,吸引来此之人都想在硬硬的山石间占有一席之地。无论何种心思,历经岁月风影,有的行迹已失,有的漫漶不清,有的依然清晰。 泰山在秦汉之前已经被奉为神山,来此封禅记功的帝王,自然刻石留记,既勉励自我,又昭示后人。 最醒目、最壮观的是大观峰之摩崖石刻。整个山体犹如一个硕大的书页,执笔者在上面清晰凿刻出一个个文字。其中,《纪泰山铭》形体最大,为唐玄宗李隆基于公元726年封禅泰山后之作。一行行隶书浓缩了一代天骄的“报玄天之眷命,为苍生之祈福”的宏愿和遵循“齐象法,摧旧章,补缺政,存易简,去烦苛”之天则的铮铮誓言。刻石不算艰难,想化为百姓之福祉则需要勤政爱民、心忧天下苍生的胸怀和为官为君者的亲力而为。唐玄宗前期任用贤臣,善于纳谏,选拔人才,改革吏治,繁荣商业,使得大唐举世闻名。 十八盘上的步履 凝望十八盘,陡坡险峻,密密麻麻的石阶狭窄不盈尺,真担心一个趔趄,摔下台阶而无以停滞。 厚密的云雾好像古怪的精灵掠过山谷,湿漉漉的台阶好像幽深的暗河。不过,这番天气并没有阻挡勇敢者的步履,橘黄色、粉红色、草绿色的雨衣好像一枚枚新鲜的蘑菇散落于台阶,人们匍匐向上。忽然,雨不知从何而来,噼噼剥剥,石阶边的岩石仿佛激情澎湃的鼓点,十八盘左侧的溪谷,山溪鸣声震荡跳跃。当雨如顽皮的孩童,叽叽喳喳如云雀,一些人站立石阶,举伞伫立,看幽深的谷底云飞雾跑,倾听雨者自由欢快的音响,雨雾倏忽间越过十八盘的山岭。于是,整个登山者又开始了新的步履。 踩着台阶慢慢走着,努力保持身体稳定的姿势,盯着脚下的台阶。想看崖壁之上的疏影与雾霭,行人的神色,只得停驻在那里。就在此刻,见一银发须白的老者信步而上,并无腿颤身抖之类的蹒跚老态,不觉惊诧赞叹不解。有人见老者恒定地走过,便询问缘由,原来老者无论冬夏,只要天气许可,坚持登山已很多年,这闲庭漫步的气定自如,乃日久天长锻炼而成的本领。望着老者背影,我想,他的灵魂与大山的魂灵早已融为一体。 系上红布的树 登山的沿途,常见系上红布条的树。这似乎是沿袭许久的一种习俗吧。 红色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我的故乡,婴孩出生,母亲或者姥姥、奶奶常为其做一红兜兜,还有春节的红灯笼、红对联,喜庆节日的剪彩,人逢本命年的红腰带等。一抹红,寄寓了人世间多少美好的情愫与祈愿追求、理想信念。 泰山草木旺盛。《史记》云泰山:“茂林满山,合围高木不知有几。”自先秦开始多少帝王封禅泰山,神奇威严等光环笼罩于此,无边草木自然也得到了护佑与自由生长。山间多松柏,不乏历经千年沧桑而挺拔至今的神仙之树,一株株树是山之灵魂的物化,它们似乎都是有思想的。半路上,我见到了一株名为“三义柏”的古木,需几个人合抱方可,在它的身旁,长着不少松树,一样拴着红布条。即使一棵倒下去的古木,“皮肤”黑黑的,干枯的枝干上依然有不老的红布条。 来此的游客,不少人衣兜、背包就装着红布条吧?只是没有看见某一位游客攀树拴布条的情景,步履匆匆追不上布条的节奏。抬头仰望,栎树、槐树、松树等树枝上,许多的红布条跃入眼帘,高者已将勇敢者的梦想拴在了枝梢。泰山雨润泽得新鲜,似乎在一个洁净清爽的天气里再一次开启新的期望。 一路上行,绿衣婆娑起舞弄清影的世界,雨雾时而浓密时而浅淡,一根根红布条暖了心灵。 婉约的山溪 溪水无处不在,是泰山的婉约诗篇。 刚刚步入一天门不远的山路,耳边已传来泠泠的调子,倚在松树旁,侧耳倾听,好像一曲舒缓沉静的轻音乐若即若离。让人不禁吟咏“柳絮风轻,梨花雨细”的古韵来。我看不清它的面目,即使我步出石阶,穿过丛草,也未见其影,它只在那叠石谷底兀自弹拨曲子。 上行途中,一谷底见“中流砥柱”之石,我便小心谨慎拽住台阶一侧的树枝,脚踩乱石,慢慢下至谷中,此刻,山溪悄静,几无声响。若夏雨绵绵,则“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之势了。这巍巍巨石拦阻奔如野马的山溪,狂飙突进一般的巨响充塞整个山谷,沿岸高台之上的民居不为所动,依然屹立雨中。这急遽之势不过泰山雄浑的性格一瞬,雨过天晴,山溪照例舒缓娴静,柔和的声调是婉约泰山的另外风韵。山溪的性格也便是泰山的性情。 登临泰山,溪水总会不经意间闪现在眼前。从中天门往下步行,见“云步桥”之名,只见此地绝巘奇松,溪水跌溅,宛如白练飘舞。石壁上刻有竖排的“月色泉声”石刻字,旁侧,一山溪跌落而下,细碎的珠玉连缀成闪耀的花束。清脆干净的乐声急遽跳跃,在它的脚下,溪水不惧拦石的突兀与乱叠,径自向着远方流淌。凝视这几个字,浮想联翩,假如夜晚行至于此,月光融融,银辉蒙蒙,这山溪银铃一般的歌唱,清越悠扬,沉思静听,怕是早忘了尘俗之中的束缚与喧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