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得醉 || (018)文化盛典泰山行

 建模作文宋亚军 2022-01-19

文化盛典泰山行

宋亚军

巍巍泰山,是物质文化双遗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泰山文化内蕴深厚,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2011年暑期一游,确为文化之旅。

登山台阶的两侧,有大量的石刻,多为历代名人名士所题。题字的内容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记游类,类似今人的“XX到此一游”,不过用词要典雅得多了。一类是称颂类,称颂泰山雄奇壮美,如“天上人间”“五岳独尊”“气象万千”“山辉川媚”“曲径通霄”等等。还有一类,是由书法名人将诗人名句刻于石上,如“造化钟神秀”、毛泽东诗词等等。

这些石刻,灰白的岩石,红色的字体,十分醒目,让人感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细观之,这些石刻,又是缤纷七彩的书法艺术。楷书则平正端庄,素雅大方;草书则龙蛇劲舞,飞鸿如电。笔画粗的,颇显大气浓郁之美;笔画细的,也有灵动纤巧之味。

我对书法艺术几近无知,只是感觉到一种美感,至于美在何处,就没有发言权了。沿途所见大量石刻,字体多变,风格各异,倘是书法爱好者登临此山,必是大饱眼福了。

我们这个民族,祈福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源远流长。从山脚的“招福寺”到山顶的南天门,再到玉皇顶,都有庙宇。庙宇前一个大香炉,炉上香烟飘飘。香炉前跪着燃香祈福的男女,都是一脸的虔诚。

也许,人世间总有太多的不顺意,生而为人,总要历经苦痛,而能从根本上抚平伤痛,或者给予心灵必需的麻醉的,只有向天祈福了。双手持香,默默祷告,虔诚地把香插入香炉,望香烟飞升飘远,心灵似乎释然,也就得到了安慰,或者也就有了希望。

在泰山,祈福的手段,除了燃香,还有一种,就是在古树上缠红布条。红布条上的文字内容皆为祈求平安吉祥之类的。沿途见几棵大树,树冠上红艳艳的一片,沉重的布条似有压断树枝之势。更有一些游客,将红布条勒在额头上,祈福的意味就更加明显了。

泰山文化气息浓郁,与历史名人密切相关。当年汉武帝八登泰山,发出一连串感叹: “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明太祖朱元璋尊谓泰山:“泰山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千百里;泰山高耸入云兮,不知几千万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望岳》,千古传颂,特别是既形象又富含哲理的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人心扉顿开。

泰山封禅,更是一种文化。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秦始皇为泰山封禅的第一人。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帝王封禅多为祭拜天地,祈福苍生,一统天下,国泰民安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登高的习俗,如古人的重阳登高。在多数人的认识里,去泰山就是去登泰山。登高而望远,望群山连绵,近浓而远淡,感受天地之广袤无际,进而联想到人生如蜉蝣之短暂,可倍增积极进取的豪气和力量,并倍加珍惜美好的人生。

双腿酸软的时候,终于登上了南天门。下望,真的不敢相信下面挂着的绵长而陡峭的山路,竟被自己一脚一脚的坚坚实实地走过来了。虽然此时后背湿湿一片,双腿发软,仍倍感自豪。

从中天门始,游人众多,从白发老翁到稚子幼童,都来泰山登高望远,感受泰山的文化古韵。

泰山多松,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自中天门上山不久,就见到了著名的迎客松。树形伸展,极似抬手迎客。见形而取意,也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人说观景“三分真实,七分想象”,道理也即在此。中国众多的名山胜迹中,不少景观都是依形赋意的,如桂林的象鼻山等等。

泰山是文化的宝库,略知一点的还有泰山石文化、道教文化、古木文化、民俗文化、地质文化、建筑文化……难以尽数。

    上文所记,实不足所见所感十一。能力所及,颇为遗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