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朋友来说,抓紧点滴时间学习的重要性自不用说。对于成年人来说,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其实也是大多数人都能够意识到的,但是繁忙的课业、工作和社交以及随之而来对娱乐减压的刚需让我们对于一种更“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自然的好感。那么,如果有一种学习产品能够让我们打破时间的壁垒,可以在坐车的时候、午休的时候、跑步的时候轻松使用,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目前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们,最偏好于用边角时间,或者此处我们称为“碎片时间”来进行的,主要是两类学习:语言和阅读。语言的话,主要就是指英语学习,比如听力口语词汇,而阅读,也主要指英语原版阅读。 借用一下之前和我交流的一位家长的话来说就是:“孩子的时间一分钟都不能浪费”。真的是这样,有很多计划出国念高中的孩子们,他们的家长可能从小学4 、5年级,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做规划:学校的gpa,课外活动,寒暑假研究课程,SSAT,托福雅思备考,面试准备等等一系列的筹备都要同步进行。其中尤其是英语学习任务最重,挑战最大。 公立学校的英语教学自不用说,其难度和强度都与标化考试相差太远,即使是国际学校,由于其较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也无法给相当一部分孩子提供足够的语言学习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不得不寻求其他的渠道来帮助孩子突破语言考试的难关。语言成绩的要求摆在那里,时间不够的现实也无法避免。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英语,同时又对时间的投入是否能够产生期许的效果充满焦虑:一个打卡课程一天可能只花费10分钟至多半小时,但是积少成多,万一坚持了半年一年没有效果怎么办? 确实,孩子没有时间来试错,一个无效的学习方法浪费的不仅是时间,更有可能耽误了孩子整个升学计划。那么,Alex就来跟大家谈谈,究竟如何帮助中小学生合理规划每天的“碎片时间”,来完成弯道超车,进而拉开和同龄人之间的距离。 如何理解“碎片时间”? 大家要注意的是,“碎片时间”是与“整块时间”相对应的,既然是相对,那就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可能你会觉得三分钟五分钟才是碎片时间,但是仔细想想,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相对于8个小时泡在学校的时间,也可以算是“碎片时间”了。 我是这样去定义中小学生的碎片时间的:任何可以用于分配除学校上课和课外班以外的活动的时间,都算是“碎片时间”,之所以“碎”,是因为中小学生的时间,即使是寒暑假,也都是以学校上课或课外班为主的,那么其余的时间就会被每天固定的课程时间打得比较碎。 那么在这层定义之下,上课外辅导班的时间只能算“课余时间”,而不能算“碎片时间”,因为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像是拉丁课、网球课这样的素质型课程,以及英语班、奥数班这样的学术课程,都是根据他们升学或人生的规划,必须要进行的学习,是占据了固定的整块时间来做的。那么我今天所要说的“碎片时间”,指的是这些时间以外的时间。 说到这里,有些家长可能想要来挑战我:“孩子已经花了那么多时间上课了,剩下的时间应该好好休息和放松,为什么还要规划学习任务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其实是非常赞同这些家长的观点的,没错,休息和娱乐对于任何一个人,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想要说的是,一个合理的学习规划,孩子在上完学校课加上课外班之后,应该还是要有足够的时间来既进行一定的休闲娱乐,也还有一定的时间再来做一些额外的学习的。没错,我的意思就是,你需要给孩子预留一些可以用来做“碎片化学习”的时间。 “碎片化学习”应该学什么? 我认为,以上定义过的那些“碎片时间”应该优先用来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与整块时间内学习的内容相对应的回顾和预习。 暑假是补课的高峰期,我曾经有过这样的学生,上完了我的课以后,还有数学、物理、拉丁、陶艺四门课,这些课之间的时间刨去午饭、晚饭,都赶在路上。 每天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晚上9点,这个时候,她还需要完成各门课的作业,最后的结果是,她每天都是一脸歉意地走进我的课堂,对于学过的任何内容,都没有时间来作复习和回顾,更遑论对后面内容预习了,甚至有几次作业也都没有做完,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我是做考培出身的,我们考培界有一句名言叫“三分学,七分练”,放到非纯应试型课程,也依然适用,我认为最最不济也应该是“五分学,五分练”,但是,我发现家长们和孩子们对于课外班的作业的重视度尤其薄弱。 当然,我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完全是孩子或是家长的问题,机构上课的频率比较低,对于学生作业的把控本身就比较困难。因此,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我和我的助教们往往会不厌其烦地顶着被小盆友和家长嫌弃的风险去布置作业和催作业。 好在现在技术手段不断革新,线上的打卡系统、学习系统、和作业系统能够非常好地帮助补习老师和机构去监控学生平时的作业、复习、和预习。 回顾对于学习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只是“常识”,而是可以从人类的认知规律来解释的。语言类的学习,很大部分依赖“记忆”,我们人类的记忆分成三种: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以及工作记忆。 大多数时时接收的信息,都会先存到我们的短时记忆里,就好像电脑的缓存一样,过一段时间如果这些记忆不再被使用,那么大脑自然就会删除这些记忆。 当一段记忆忘记了以后又被想起来,那么这个时候就会发生一次activation,就是“激活”,就是等于给我们大脑传递了一个信息:这个东西蛮重要的,你怎么给删了呢,经过多次的“激活”之后,大脑就会发现,这个信息似乎非常重要,就会给我们存储到长时记忆里面去。 工作记忆是比较复杂的一种记忆,它与短时记忆类似,但是除了存留信息意外,它还能帮助我们利用这些时时的信息进行思考、推理以及与我们已经有的长时记忆作联系。 我们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就是我们的“工作记忆”在帮助我们结合上下文做理解,到文章中找答案。因此,工作记忆的强弱既取决于我们短时记忆的强弱,也取决于我们长时记忆储备的多少,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能力。 无论是哪一种记忆,提高的关键都是不断的“重复激活”。这个“重复”其实包含了两层含义,一个是强度,一个是时间间隔。强度就是反复提起的强刺激,在学习上,实现的方式可能就是上强化班,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内反复地学习一系列的知识。 但是,我们都有上短期强化班的经历,往往刚上完课印象很清晰,过了半个月一个月,发现什么都忘了,这就是因为我们只顾着“强化”和“重复”,忽略了我们的大脑一个很大的bug:就是每当有新信息出现的时候,容易对老信息产生干扰,这就是为什么过了时间长了,以前的事情就记不清楚了。但是,没关系,这个时候,只要我们再努力去想起来那些信息,就等于发生了“激活”,这样反复忘记几次,再记起来,就能够最终牢牢地记住这些信息。 因此,回顾,尤其是间隔一段时间后的定期回顾,才能够保证知识的留存。因此,请各位家长务必在规划孩子的学习时,留出给孩子进行回顾的时间,不然,即使学再多新的东西,也只是意味着更严重的遗忘而已。 |
|